放大圖片
■楊似玉製作的「風雨橋」模型,可賣數萬元。 唐琳 攝
在全國許多地方,如今均可見侗族風雨橋及鼓樓。作為傳統建造工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記者在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看到,整座橋以木頭層層搭建,既穩固又美觀。據了解,在侗族木匠建造的房子裡,整座建築通常都通過鑿榫打眼、穿樑接拱、立柱連枋,而不採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即在用於聯接的兩根木頭頭尾處,一處打凹洞,另一根木頭按照凹洞的形狀削形,兩頭插入便能使得結構牢固,接合縝密。楊似玉告訴記者,侗族的樓不僅技藝精湛,而且還注重美觀,「我們樓、橋上的各種圖案及雕樑畫棟都代表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耗時猶如實際施工
數十年來,除了上百座風雨橋、鼓樓,楊似玉還製作了上萬個仿造模型。記者在楊似玉自建的博物館裡看到一座高約1.4米的鼓樓模型,這座仿造的模型做工精細,也同樣是全木製結構,「去年我一個風雨橋的模型賣了五萬,這個模型能賣到幾萬塊。」楊似玉拿着一隻站立在鼓樓邊緣的木鳥告訴記者,這樣的鳥一天最多才能雕出五隻,製作一個模型耗費的時間絲毫不比實際的建築少,這個模型要做半年。「有很多人都來詢問要求買模型,之前還有一家日本企業希望以三千元一個的價格訂做一批,我拒絕了,因為我實在忙不過來。」楊似玉說,侗族風雨橋、鼓樓模型在海外很有知名度,可謂供不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