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似玉用自家房子改造成的博物館。 唐琳 攝
為了傳播本民族的傳統手藝,2008年,楊似玉自籌50萬元在自家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中心和三江侗族工藝美術陳列館,分別位於一樓和二樓。記者在楊似玉500多平米的博物館看到,侗族服飾、侗族刺繡、侗族風雨橋等侗族民間工藝品一應俱全。「剛開始我們收20元一張的門票,後來降價到1元錢,現在是免費的。」楊似玉說,以前靠門票收入,自己每年也能盈利近十萬。去年,楊似玉開始對自己的博物館進行裝修。楊似玉告訴記者,裝修完以後,展廳的展櫃會增加。「裝修了大半年,兩個月後就會開張了。」楊似玉說,自己的博物館目前年接待遊客20萬人。
兒子借電商助銷售
除了建造博物館外,2009年,楊似玉還成立三江縣似玉樓橋工藝建築有限公司,楊似玉組織木匠隊伍走出家門,到省內外建樓、橋以及各種特色民居。楊似玉的兒子楊彬旅也是因此早早將侗族手藝帶出深山的人之一。作為楊家木工手藝的第四代傳人,楊彬旅目前在廣西南寧市靠承包風雨橋、鼓樓工程為生。與老實巴交的楊似玉不同,30歲的楊彬旅更像人們口中的「90後」,「我在用比較現代的方法將手藝傳播出去,跟父輩們是一樣的。」楊彬旅說,自己正在計劃着做電子商務,將侗族鼓樓、風雨橋等工藝品放在網上賣,形成產業鏈。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從事木匠工作至今,楊似玉獲得了諸多榮譽,也成為了家族的驕傲。「我不敢說手藝超過前輩,但在村裡現在沒人能超過我。」擁有諸多榮譽加身,但楊似玉仍然是一個不擅言辭的中年男人,不外出做工時就在自家木樓裡擺弄着他的模型,為他的博物館重新開放做着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