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近期獲國務院批准同意,內地銀行業「混改」大幕正式拉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楊凱生(見圖)近日在北京大學國發院「朗潤‧格政」論壇表示,民營資本進入已經上市的大型銀行渠道是暢通的,作為一個開放的行業,銀行應該對所有資本一視同仁。■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馬玉潔
關於銀行的混業經營,楊凱生表示,內地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在走混業經營這條路,現在商業銀行在國內可以開展保險、基金、租賃等業務,唯獨真正沒有牌照的是證券。同時,盈利結構的進一步改善、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的降低等都和混業經營水平的提升有關。
利率市場化不意味降低利差
不少人認為利率市場化必然會縮小銀行利差,而在楊凱生看來,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他表示,從各國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表現來看,在初期不少銀行會經歷利差有所收窄的階段,但很快就出現了不同的變化,比如當前美國利差水平又擴大了,而日本及台灣等保持在低水平。「2014年我國五大行中工行淨利差是2.66%,交行是2.36%,美國的富國銀行是3.11%,美國銀行是2.25%,早就已經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他強調,利差水平和利率市場化固然相關,和市場結構、銀行的管理水平都有關係,關鍵看銀行的負債結構能不能妥善調整,風險定價水平能不能真正有效提高,以及銀行在市場上被客戶接受的程度等。
籲提升銀行電子業務比重
對於未來銀行業的改革方向,楊凱生認為渠道結構調整也是重點之一,尤其是電子業務佔比應進一步提升。據他介紹,截至2015年4月末,中國工商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佔比已經達到87.5%,成為全行交易型業務的主渠道。他表示,這不僅提高了效益,方便了客戶,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了成本。「我們現在一筆電子渠道業務的成本大概不到四角錢,而物理網點辦一筆業務要一兩元錢,高好幾倍。」
支持實體經濟不應只增放貸
此外楊凱生表示,對於銀行與實體經濟關係的認識要進一步釐清,銀行也應該屬於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和生產型、流通型企業,及整個國民經濟是血液和肌肉、骨骼的關係,絕不是相對立的。
他說,所謂「銀行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的深層含義是希望銀行投放更多貸款,而中國企業還存在是不是需要去槓桿、資產負債率是否過高的問題,不是光給貸款能解決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不是只意味着增加貸款,改善服務,引導、支持企業結構調整都是支持實體經濟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