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何凡)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見圖)近日在京指出,內地人口老齡化問題,已不僅僅是人口政策取向的選擇或社會養老政策的設計問題,而應成為納入今後20年中各五年規劃加以全局考慮的基本要素變量。必須在統籌考慮人口政策、社會養老保障、調節人口代際退休人口支持水平平衡等因素基礎上,把人口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變量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綜合平衡方案。
中國人口變化預測數持續調整
王新奎在全國政協常委會議上發言指出,內地人口老齡化問題有其特殊性,由於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人口世代更迭和老齡化有可能進入一個激烈震盪階段。
聯合國報告預測,中國人口達到頂峰時間由原先的2050年以後,逐步前移到在2025年左右。同時,中國人口到達頂峰時的數量,也由最初的16億以上逐步下降到可能不超過14億。對中國人口變化的預測數出現如此持續的調整,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所導致的生育率水平下降及其變化趨勢有關,已經不能用預測誤差來解釋。
養老金隱性債務顯現並擴大
王新奎表示,由於歷史欠賬原因和通貨膨脹因素,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養老金籌集和支出方式仍只能是「記賬式」的名義賬戶,而不是「累積式」的實體賬戶,養老金在很大程度上要由同一時間截面的勞動力年齡納稅人口負擔。隨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速的下降,以及領取養老金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養老金的隱性債務開始顯現。
「為此,各地政府紛紛採取措施加強養老金的徵收力度、擴大養老金徵收的覆蓋面,使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負擔進一步增加。長此以往,會出現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倒閉和外遷潮,造成勞動年齡納稅人口與退休吃稅人口的比例加速下降,養老金隱性債務擴大。」王新奎說。
他建議立即成立由政府決策部門、學界和企業界專業人士參加的第三方獨立課題組,總體研究今後15年人口變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綜合影響。
與此同時,要注意防止在養老問題的決策上,出現脫離中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基本國情、過度理想化的傾向。切忌在勞動年齡納稅人口與退休吃稅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的同時,又不切實際地提高政府對社會養老水平的承諾和人們對提高養老水平的期望值,以避免因人為決策的失誤,擴大養老金隱性債務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