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馬玉潔、王曉雪)作為抗日名將,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在台兒莊戰役、長沙保衛戰、崑崙關大戰等戰役中屢建奇勳,因崑崙關一役獲得蔣介石「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之讚譽。
江蘇省委統戰部原副部長、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近日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感慨,從1933年到1942年近十年的時間,父親一直在戰場上對抗日本敵人。從率領一個團到一個旅、一個師,顯示了一位愛國軍人的成長足跡。
二戰首位獲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時完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企圖切斷中外海陸交通線。次年,為打通中緬補給線,戴安瀾奉命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在同古保衛戰中,他率部浴血奮戰十幾天,擊斃敵軍5000多人,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中印緬戰區司令史迪威盛讚:「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1942年5月18日晚,戴安瀾在撤退途中遭日軍伏擊中彈,5月26日殉國,年僅38歲。毛澤東在延安聽到噩耗後賦詩痛輓:「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美國政府為表彰戴安瀾在二戰中所作貢獻,向其頒授懋績勳章。戴安瀾成為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同古保衛戰揚國威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蔣介石稱之為「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
戴安瀾在3月18日率部進駐同古,同日軍第55師團展開激烈戰鬥,孤軍深入的他們奉命固守10天,以待援軍。戴澄東說,同古地區本是一片平原,無防守之地勢。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祭出決一死戰的堅定信念,召集全師營以上軍官開會,宣佈命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
戴安瀾率部苦戰12天,掩護了英緬軍第1師的安全撤退,救出英軍戰車團,還救出此後在意大利戰場上頗為著名的哈羅德·亞力山大少將。戴澄東強調,這是中國遠征軍對英軍、緬軍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遠東戰場上的唯一捷報。
「反攻,反攻,祖國萬歲」
1942年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5月18日傍晚,在通過細包至摩哥克的公路時,部隊被敵人阻擊於康卡村。戴澄東說,當時雨霧濃密,第200師官兵冒着彈雨殺開血路。父親率599團一營前往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他的胸腹部。參謀長周之再在草叢中找到受傷的父親,他仍堅持指揮部隊突圍。
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的茅邦村。此地離中國國境不過三四十里地,可戴安瀾已生命垂危,幾次昏厥。戴澄東說,當父親在昏迷當中醒來的時候,參謀長周之再、步兵指揮官鄭庭芨問及如何把部隊帶回去,他在地圖上指示由附近的莫羅渡瑞麗江,向北前進回國;又示意衛士扶起他,朝着北方也就是祖國的方向,望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眼,然後喃喃地說:「反攻,反攻,祖國萬歲!」
戴安瀾生前在給妻子王荷馨的遺書中寫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犧牲後,身裹官兵為他脫下的士兵尉官校官等各色軍服,被200師的士兵們用粗糙的樹枝抬着回到祖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