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書中的詩詞訂正能令人深思,並循此而深入思考、研究。 作者提供
文:黃仲鳴
李白有首叫《靜夜思》的五言絕句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學時候,老師和坊間一些唐詩解說、導讀的書,均將「床」當作「眠床」解。所以我一直懷疑李白的邏輯有誤,坐在床上舉頭,如何看到明月?莫非床上之屋頂破了個大洞?
後來看了一些學者的考證,才知古時之「床」還解作「凳」,又可作「井上圍欄」解。作「井欄」解,那就通了。李白靜夜於逆旅,後園井旁,踏着清輝,便可作「舉頭」、「低頭」之詠嘆矣。
古代詩詞,不少為人誤讀誤解,「床前明月光」只是千百例中之一例。有友知我對這方面有興趣,特借我一書《錯!錯!錯!一直被誤讀的經典古詩詞》(張港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九月),厚厚一大冊,有二十六萬五千字,為歷代的名詩詞來了一個新解和訂正,實令我眼界大開。這書沒有提到《靜夜思》,無他,因為「所有的文章,都應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否則即不是文章。這裡只說別人沒有說過的」,這是張港在序言〈我的詩詞觀〉中所說的話,即是他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原創的。
與「床前明月光」同樣膾炙人口的,是相傳魏.曹植受到已稱帝的兄長曹丕迫害,七步而成的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些書將「相煎」解成「互相殘害」,「百度百科」就持此說。張港質疑道:「在詩中,豆是挨煮的,它沒有煮別人,怎能說互相?從詩義來說,曹植是受害者,他沒有加害哥哥,更不能說互相。」
這一說,倒說中要害,也是世間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所想不到的。原來「相」字有時是單指一方面的,並不是「互相」。《史記.陳涉世家》裡打長工的陳勝,站在田壟上對一起打工的人說:「苟富貴,毋相忘。」這「毋相忘」,是陳勝的許諾,非「互相」。由此我想起,「相思病」也可釋為只是一個人的「單思」?
張港引了許多詩詞例證,指「相煎」的「相」字「譯不得」。是否「譯不得」?查《漢語大詞典》「相」字條第三解:「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為」,以此來釋「相煎」,對了!
另如張港釋「老驥伏櫪」的「伏」字,指「沒有看到具體解釋,多數不譯,譯也就是『低頭』、『俯首』,也有的譯成『趴下』」,當然也不能譯成「倒伏」。那麼「伏」究竟指什麼?張港只釋「伏櫪」是「讓馬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是培育良馬的一種飼養方式。」對「伏」也是「譯不得」。其實,這個「伏」字應是「居」和「棲身」之意;「伏櫪」就是棲居於馬槽,引申為「養育」。
不過,這些小瑕疵並不影響此書的「原創」,也能令人循此而深入思考、研究;這書也如當頭棒喝,受棒者能立馬省悟:對呀!這些琅琅上口的經典毛病,我們怎麼沒看出來?
這書並非吹毛求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