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就連未成年的小朋友都知道,現實生活中博物館裡的文物及藝術品絕不可能像美國冒險喜劇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中所演繹的那樣,於夜深人靜之時「翻生復活」。但是,博物館裡還藏有許許多多連博物館迷們都不知道的驚人小秘密。已於6月27日拉開序幕的第一屆香港博物館節,將通過為期十六日、逾七十項節目與活動,帶你逃離炎炎烈日,進入清涼宜人的博物館避避暑,觀賞各項展覽的同時,一窺只有工作人員才了解的博物館內部世界。
■採訪、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署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陳承緯告訴記者:「由於近年香港各大博物館的工作及發展均頗為順利,令人鼓舞。所以我們大膽推測對博物館感興趣的民眾應該不在少數。於是決定嘗試向外界更多展示博物館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使較少機會接觸博物館領域的市民大眾,也有機會涉足這一範疇。」該理念在去年年初誕生後,博物館節工作團隊共同針對香港各大文化節慶,如電影節、藝術節、音樂節做了一番研究。最終,將「穿越」設為主題,號召14間公共博物館、5個文化空間、3個與博物館聯繫緊密的辦事處一起設計節目活動,鼓勵廣大市民走進博物館群,按自己的興趣與步伐探索這一知識寶庫。
打破四面牆
公共博物館幕後專業的工作人員包括館長、文物修復人員、專業設計師等,而他們的工作內容又分別覆蓋歷史、藝術、科技、天文、文化、考古、電影保存及文物修復等知識領域。康文署市場及業務拓展總監毛詠仙坦言:「當初我們以為要調動這麼多場館及人員來一起做件大事,在統籌方面會困難重重。但結果竟是喜出望外。不同館、不同辦事處的同事都特別積極,可以說是我們『一呼』,他們『百應』。雖然是第一次舉辦該類型的活動,但我們初步估計十六日內,將迎來三十萬參觀者。」
同樣信心滿滿的還有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他表示:「第一屆博物館節雖然帶有很濃的嘗試意味,但我相信一定會取得成功。因為我們順應了『打破四面牆』的世界趨勢。所謂的『四面牆』模式即傳統博物館、藝術館內只有靜態文物及藝術品,四面牆圍着一幅畫,觀展者很難深入了解背後的故事。而我們的團隊力爭採用新鮮、細節化的方式,與家庭和年輕人互動,使其第一身接觸博物館工作。生活化的語言與活動幫助參與者領略到歷史和藝術的長河是多麼精彩豐富。着重細節講解,就是在傳遞博物館精益求精的精神,推動全民參與文物保育。」
反轉博物館
由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及文物修復辦事處合力炮製的「我要做館長」體驗之旅,將在7月4、5、11、12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行。想要知道更多博物館專業團隊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不僅可以加入「我要做館長」體驗之旅,還可以參加「館長不可不知的101件事」、「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等趣味講座,多間博物館的館長及專業設計師將會現場公開自己巧妙呈現展品,製作天象節目,佈置大型展覽的奇妙經歷。
司徒元傑介紹說:「博物館內部的工作複雜又豐富。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例,他們會從接收文物開始還原文物的工作。首先要用專業手法為文物作『身體檢查』;記錄下文物的破損情況;然後討論如何利用燈光、色彩甚至是味道去陳列展示各項文物,力圖讓觀者印象深刻;要讀大量文獻資料,卻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寫出介紹語。香港科學館就更與眾不同了,他們的工作團隊不是借展品、買展品,而是要自己研發且製作展品。香港藝術館則選擇重點出擊『中國畫的陳列與展示』。」
館長的小小心思
「中國畫不是一張簡簡單單的畫,它是一個掛軸或卷軸。屆時,我們會用一件乾隆皇帝珍藏的複製品來作示範,向大家介紹打開卷軸的正確方式。」司徒元傑笑言:「當然,如果你是乾隆皇帝,隨意怎麼開啟畫卷都不太有所謂。可今時今日,為了能延長畫軸壽命,打開中國畫的過程變得十分講究。最基本的常識是,我們需要戴手套。接下來,我們要用專門為開卷軸研製的不會觸碰畫面的紙鎮固定手卷。每個博物館都研發了各式各樣的現代化專業器具來展示作品,隨後的幾個周末我們會為大家一一展示。」
司徒元傑更透露:「虛白齋現有十三件乾隆皇帝珍藏。打開卷軸你會看到乾隆皇帝所揮灑的墨跡,上書:『朕欣賞』。我們做館長最開心就是這一刻,每當此時心情既激動又感動,因為身為館長,我心裡想的是:我也好欣賞。這種時空的交流真是太有趣味了。真希望能與更多朋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