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九十一歲的粵劇編劇秦中英先生,於六月二十七日駕鶴西歸。大約六年前,粵港澳三地攜手,玉成了粵劇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藉此契機,為了寫一組有關粵劇發展窘境的報道,我跟這位粵劇編劇界的泰斗級老人做了一個專訪。
時年已是八十有五的秦老,依然執筆生風。他從事粵劇編劇工作六十餘年,所編劇本經舞台上演的超過二百五十部,尤以紅線女主演的《昭君公主》、《白燕迎春》,陳笑風主演的《繡襦記》、《王大儒供狀》,羅家寶主演的《袁崇煥》,林家聲主演的《多情君瑞俏紅娘》,羅家英和汪明荃主演的《糟糠情》,以及《天罡劍傳奇》、《羊城暗哨》等劇流傳最廣。
訪問約在秦老位於東風路的書齋裡。鬚眉皆已花白的他,一支不離手的煙斗,我的面前,則擺着一杯溫熱清爽的綠茶。在這樣淡然悠遠的下午,訪談的主題,從粵劇編劇人才嚴重斷層,凋零不堪說起。
「這都是目光短視,對年輕編劇不知提攜造成的惡果。」身處粵劇界多年,秦老深知個中三昧。
「新入行的年輕編劇寫出來的劇本,大老倌們連看都懶得看,更談不上登台排演。一個培訓班出來的年輕編劇曾向我哭訴,說自己做了五年專職編劇,寫了很多劇本,但是一個也沒有排過,心灰意冷之下只好改行,另謀生路。我當時就想,可能我不應該活得這麼久,否則年輕人怎麼會有出頭之日呢?」秦老的捫心自問,也反映出新一輩粵劇編劇所遭遇的艱辛。在後來發回報館的稿件裡,我便稱秦老是「世界上最老的粵劇編劇」。
已故知名粵劇編劇楊子靜先生,曾用六個字來形容粵劇編劇:難能而不可貴。秦老對此深以為然。
「中國劇種裡粵劇編劇最難做,但也待遇最低。」秦老說,要做好粵劇編劇,首先得精於格律,粵劇唱詞講究平仄,詞尾要押韻。
「粵語九個音,填詞時稍不注意就會走音。」其次還要熟悉廣東音樂,只有對南音、小曲了然於胸,才能駕馭韻律之美。再者,粵劇演出有獨特的排場、模式,所謂「唱做念打翻」,不同行當的特性都要掌握精準。最後,就是要通讀中國傳統文學和古詩詞,這樣唱詞和念白才能不落窠臼,散發出迷人的文學之美。
粵劇編劇如此難做,身價卻與之難以匹配。秦老憶及十餘年前,曾有京劇編劇問他創作一個劇本報酬如何,他如實回答說大約一萬塊左右。對方大吃一驚,連說了幾個怎麼會這麼低,並感嘆「京劇界三四流的編劇創作一個劇本,都不止一萬,你的水平至少也在五萬以上!」
「其實在粵劇編劇中,我的稿酬已算是很高了,一般的編劇那時候也就是拿三千左右。」 言及粵劇編劇地位之低,秦老講了一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給我聽。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秦老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體驗生活長達半年之久,之後創作了一部反映醫生的粵劇《白燕迎春》。該部劇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不僅包攬廣東省內多個粵劇獎項,更摘下中國「五個一」工程提名獎。
從北京領獎歸來,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擺下幾十圍慶功宴,所有參與的人員都悉數落座,卻唯獨忘記邀請編劇秦中英! 「直到酒酣菜盡,主演的紅線女才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問我為何未到場,我說沒有人邀請我參加,女姐說那你現在趕快過來,我答她說,難道讓我現在去洗碗?」
憶及當日情形,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寵辱不驚,只是淡淡地評了一句:「對我尚且如此,其他編劇的地位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