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在網絡年代或無紙年代,報章停刊不算大新聞,而早在之前,已不斷有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產生一定影響力的報章停刊,如《華僑日報》、《星島晚報》、《香港時報》、《快報》、《新晚報》等,隨着人事更替和時代變遷,曾經風光一時的報章走向衰落,就像有些名震一時的家族企業或名牌走向沒落一樣,也見慣不怪了。
但對《新報》關閉,而且關得很徹底,連網站都不保留,或轉型為免費報章,我還是有點意外,當然也有點「私情」。因為,這是我加入報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媒體生涯中最懷念的工作,我算趕上該報或報業「最好的年代」。
《新報》於一九五九年由時任環球出版社老闆羅斌創刊,一直走大眾化路線,所以,一般的讀者對《新報》的最深印象可能是它的馬經版,老一輩的則會記住其副刊的連載小說作者,像倪匡、亦舒和岑凱倫等。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其實,《新報》是香港首份以彩色印刷的報紙。當時,它的彩色版不但提高了報章的格調和影響力,也成為本港其他報章的學習對象。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的《新報》,當時,年事已高的羅斌打算慢慢淡出報業,欲將業務交給兒子羅威。羅公子新人事新作風,希望該報不僅僅是一份大眾化報章,還要有特色和影響力。於是,找來一批有理想的年輕人,包括龍景昌、何良懋、陳慶源、曾廣標和馬龍(漫畫家)等「五君子」,銳意改革報章,以期在當時百花齊放的報壇脫穎而出。
「五君子」日夜「腦震盪」後,既學習又模仿外地報刊先進經驗,引入一些新思潮,加強視覺效果,以及雜誌式的深入報道和評論,以周刊形式推出,如《星期一評論》、音樂版《魅力都市》、周三的《社會實錄》、周四的《城市縱橫》和周末的潮流版等,其財經版還學用《金融時報》般的淺橙色紙張印刷,排版別具一格,予人新鮮感,有別於傳統報章的死板;內容也新潮和充滿知性,並具有批判性和社會性。因而吸引到一批年輕專業人士。
當時的《新報》是《東方日報》、《成報》之後的第三大暢銷報章,在影響力上亦不遜於排第四位的《明報》。可惜,好景不長。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