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邵鴻著有40餘萬字的《許德珩年譜》。圖為2012年4月邵鴻(右)與許德珩之孫許進在法國國家檔案館查閱相關資料。 資料圖片
回首兩年多的知青經歷,邵鴻說「得大於失」,「我人生的最大收穫是在那裡。我真正能吃苦了,從此走上社會,再苦也沒那個時候苦。同時也了解了中國農村。」他說,「兩年多跟農民朝夕相處,你會知道他們怎麼想問題,遇到一件事他們會怎麼反應。」
邵鴻回憶,有一年春耕時節,半夜大隊長叫他們基幹民兵帶上槍,到山路上設崗。原來,一些農民上山挖春筍,進城賣掉賺錢,導致生產隊少人耕作,所以要去把農民攔住,沒收山貨並將他們遊村示眾,這就叫做「堵不住資本主義的路,就邁不開社會主義的步」 。
邵鴻說:「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是如何自發地、大量地產生列寧所講的那種『資本主義』,從而認識人民公社制度的難以維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產生、發展的必然性。」
這段扎根泥土的經歷,也影響着邵鴻從政後的工作。他善於深入基層,傾聽群眾聲音。「我有時還會回到當初下放的地方調研,跟當地老百姓座談,他們會告訴我最真實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