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九曲溪的竹排行在碧山綠水間。 網絡圖片
朵 拉
我們去采風的地方,立着一塊大石頭,紅色的字很搶眼:「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黃昏乘飛機自廈門起飛,抵達時,武夷山給我們看的是一片朦朧雨景,水氣氤氳的街燈在汽車的玻璃窗外閃爍。街道上行人車子都不多,近處的綠樹在夜影裡也是晃晃的綠,只有遠遠的樹林一片黑暗。
隔天清晨站在以丹霞地貌著稱,自然風光獨樹一幟的福建著名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雨已停歇,天空蔚藍,綠樹蒼翠,穿過擁擠的遊客,見到另一塊巨石上寫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
從前見到「鬼斧神工」這成語覺得很誇張,可是,如果用來形容億萬年大自然打造出的「三三秀水清如玉」的水(九曲溪)和「六六奇峰翠插天」的山(三十六峰),再加上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及一百零八景的武夷山,這句成語竟似貼身創作,不用「鬼斧神工」,還真找不到其他詞彙替代。
美景處處也有缺點,就是叫遊客變得不聽話。導遊不停說回來仍走同一條路,現在趕快上山爭取爬天遊峰,路上先別拍照,一團作家竟無人理他。山裡氣候陰涼,山路亦不陡斜。一邊是樹,一邊是竹,隱在茂密竹林後,山澗溪水聲潺潺傳來。低頭一看,成群結隊的竹排,正順流而下,上面坐滿穿橙紅色救生衣的遊客。那山那水那竹排,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景色,拍下來的畫面簡直就是武夷山標誌。
並非首次上武夷山,碧綠如水晶鏡子般的九曲溪也不是頭一次見,可那晶瑩明淨無論經過多少次重逢,每一回相見都有一回震撼。來到天遊峰山腳,抬頭望見半山密密麻麻排着長隊的遊人,看起來是很難再把自己擠進去,真擠了進去以後,回頭還得設法再將自己擠下山來。這挑戰的難度未免過高。有人堅持「不上天遊,等於白遊」,邊說邊去排梯隊。我遙望一分鐘,然後自我安慰,天遊峰之前已登過兩次,也曾兩回把自己縮得瘦瘦的,終於穿過最窄40釐米的一線天。這上邊的景點其實是一塊寬800米,高200米的巨石,有人甚至謔稱「一塊石頭遊半天」。最後決定這一趟不爭先恐後,閒閒在山下看花看樹看風景。
滿山深淺濃淡的綠,不僅是山是水,就連空氣也是清新的綠色。往山腳下候車站走的半路,遇見好些個寫生畫家,不理路人經過或停下在旁邊觀賞,專心一意,心無旁鶩把心中美好風光用畫筆留在紙上。
過了雙乳峰,導遊說起朱熹。南宋理學家朱熹14歲到武夷山,71歲逝世,在這裡生活50多年。他創辦武夷精舍等書院,著書立說,設帳授徒,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理學學派。直接在武夷山受業於朱熹的學者達200多人,成為著名理學家的也有不少。武夷山因此成為中國東南文化的中心,被譽為「道南理窟」。中國歷史學家蔡尚思教授稱譽:「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導遊說完,帶我們往左邊小道一踅,「武夷精舍」牌樓隱在山丘林中。牌樓後是書院,進去參觀,發現是全新建築,第一進中間牌匾為「靜中氣象」,兩邊對聯是「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第二進橫懸牌匾為「理學正宗」,對聯是「宇宙間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勝,孔孟後千五百餘載道未有如文公之尊」,院落幽靜,遊人零落。往回走出到外邊,左邊小丘草地上幾個塑像在陽光下寂寥站立,唯一坐着手上捧書在講學的,應該就是朱子了。
旅遊小巴把我們載到碼頭,心情益發昂揚,武夷山,來過又來,又來再來,路途遙遠而不厭其煩,皆因九曲溪的竹排遊。充滿期待的興奮,卻得繼續等待,一排六個人,我們少了兩人,需與其他遊客拼湊。幸好人多,馬上便搭上世間最古老的行舟。九曲溪全長60公里,流經景區9.5公里,自西向東順水流。竹排行在碧山綠水間,雙腳解除了酸痛,人消除了疲累,馬上發現導遊一路不斷強調的「曲曲含異趣,灣灣藏佳景」,毫無一點誇張。開始的時候,活潑的船夫唱山歌又說故事,但竹排上的作家卻開始為「到底是為了什麼寫作」而進行辯論。幸好上竹排的時候,船夫交代最瘦的人坐最前面,後邊的文學辯論會,我時聽時沒聽。斜倚着竹椅,先是瞇起眼睛,後來戴上墨鏡,陽光下的溪水在山峰遮掩處翠綠如玉,轉個彎不見山時又白花花地刺人眼,不知是山繞水轉,或是水繞山轉。大王峰玉女峰的故事從前聽過,沒有注意聽,倒是眼前山峰下的水岸邊,有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婦在拍婚紗照。攝影師拍攝下瑰麗磅礡的碧水丹山和漂亮溫馨的幸福人兒,兩者皆讓人眼前一亮,不禁充滿憧憬。
竹排上的作家意見不和,有人非要為底下層人民說話才寫詩,有人則認為,描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儘管平常凡庸,也是創作的最佳主題,爭執時間長了,有一點點面紅耳赤的激烈。幸好彼此皆初識,便不好隨意宣洩情緒,於是沒有吵架。究竟應該為什麼寫作?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作家,生長背景迥異,思路想法便有分歧。每個人的看法一定都有原因,都值得尊重,法國人的諺語「因為了解,所以同情」說得最好。
遊過武夷山,回去以後,大家為各自的理念繼續創作吧。
前兩次上武夷山,不知為何湊巧都在秋天。郁達夫曾經說過「春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春天,總是美好的」,這回采風選擇春日行,真是愜意合心的季節,就在武夷山,夢裡的山水又來到了眼前。
三看武夷,美麗如昔,一如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