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名作家講座」是香港書展一大招牌,內地的周國平和遲子建,台灣的龍應台和陳若曦等名家今年書展開講。作家與粉絲濟濟一堂,問答互動,思想撞擊,作品因之獲新生,閱讀因之得昇華。
雖說兩人都是作家,但遲子建偏文學,周國平專業是尼采哲學研究,偏思辨,故二人就「社會與宗教信仰關係」、「讀書是否要求甚解」等問題不時唇槍舌劍,爆發爭論,讓人想到「真理愈辯愈明」的道理。
遲子建曾三次獲魯迅文學獎,一次獲茅盾文學獎,公認為「黑土文學」的領軍人物。說來慚愧,我在女兒心目中是「文學老青年」,似乎無所不知。一日,讀高二的女兒打來電話,讓我對她的評遲子建代表作《額爾古納河右岸》論文提出修改意見,我只得連夜「惡補」。《額》描寫的是大興安嶺古老的狩獵民族鄂溫克人的故事。鄂溫克人與鄂倫春和達斡爾等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一樣,世代居住在大小興安嶺和黑龍江兩岸,是中俄跨界民族。他們靠馴鹿為生,是大森林的孩子。但現代化進程卻使他們不得不離開故土,搬遷到山下居住。遲子建通過作品暗示出現代人類面臨的心靈困境,以及物質上富足,精神上貧窮的現實。
遲子建生長在黑龍江省漠河北極村,與俄羅斯只一江之隔,一年半年冬天,最低溫度零下四十度,當地人將這段時光叫做「貓冬」。遲子建說,她小時候冬天常聽奶奶講古老的傳說,多是「蒲松齡《聊齋誌異》的翻版」。東北人多是「闖關東」的山東農民的後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黑土地使遲子建對北方少數民族產生出天然的情感,這成為她文學創作的靈感和源泉。
「黑土文學」一直是中國文壇一支奇葩。建國之初,就有周立波反映「土改」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曲波反映東北聯軍剿匪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文革中被改編成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前不久還被徐克改編成同名武打片。文革後,「傷痕文學」崛起,黑龍江兵團知青張抗抗以短篇小說《去遠方》一舉成名,哈爾濱知青梁曉聲的中篇《今夜有暴風雪》和長篇《雪城》等,也是「黑土文學」的代表作。追溯到抗戰時期,蕭紅和蕭軍等也可歸入「黑土作家」之列,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
我告訴遲子建,女兒小名叫「雪兒」,哈爾濱出生,是她的小老鄉和忠實粉絲,寫過《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小論文。她笑着說:「我的一部小說主人公也叫雪兒,你可以讓她讀一讀!」她還說,自己現在任黑龍江作協主席,行政事務很多,但一直堅持寫作,因為自己是「局級幹部」,這次來香港,上級的審批很複雜。遲子建說話坦誠,不做作,像黑土地孕育的白樺樹一樣自然而清純,讓人一見就喜歡。女兒要到國外讀書了,我請她寫幾個字鼓勵一下。她把小本子放到演講台上,略思考了一下,認真地寫下:「雪兒: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收到這個特殊的「禮物」,女兒第一時間在微信朋友圈裡晒出,並加上「幸福來得太突然」的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