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賴凱詠勸勉同路人要在可控範圍內儘量裝備好自己。陳敏婷 攝
寄逾百求職信面試無幾 冀殘障人士自力更生搵出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敏婷、聶曉輝)俗語有云「人殘志不殘」,不少人雖身體殘障,但卻沒有放棄自己,反努力尋找工作,冀「做個有用的人」。然而,不少僱主仍以有色眼鏡看待殘疾人士,距離消滅歧視仍有漫漫長路。雖長卧輪椅,與呼吸機為伴,賴凱詠的腦筋比很多人都要靈活,偏偏寄出逾百封求職信,面試機會卻寥寥可數,連非政府機構(NGO)都將他拒諸門外。幸賴凱詠的努力最終獲得回報,被康文署聘為文書助理,「傷殘人士的路不應只得一、兩條,我希望可自力更生回饋社會。」
「龐貝氏症」患者因未能生產酵素分解肝醣,肝醣堆積於肌肉,令肌肉無力及萎縮,估計全港只有數名患者,現年29歲的賴凱詠是其中一人。自13歲病發那年,賴凱詠持續與疾病搏鬥,身心俱疲,惟「放棄」一詞不曾浮現腦海,先以會考及高考佳績考入嶺南大學中文系,後來再修讀中文文學碩士,其間身體情況再度轉差,肺功能跌至只有3.5%,必須24小時使用呼吸機維持生命,幸終獲醫院管理局批出藥費資助,接受酵素替代療法,現時肺功能已回升至10%。
用藥前,凱詠坦言「將來」只屬奢想,讀書只為興趣,但仍堅持要做個有用的人。用藥後令他重燃生命希望,更以「優等」(Distinction)佳績碩士畢業,希望找到工作可以自力更生,但過程卻困難重重。在非政府機構擔任文職是凱詠當時的首要目標,惟一年多以來「殘疾」一詞比「優等」佳績碩士畢業更引起僱主注意,竟未獲任何一次面試機會,「見到我寫了是傷殘人士就唔見。」
他指出,倒是有私人機構願意接見他,雖未有聘用,凱詠都感謝面試機會。他又投考政府工,同時靠人事關係尋找兼職工作,例如為大專進行研究、為報紙寫書評等在家可完成的工作,賺取收入。
任文書助理 與同事合作無間
學歷優秀、努力上進,賴凱詠資格上根本符合政府文書助理一職。政府一直鼓勵私人機構奉行公平僱主原則,結果凱詠於去年2月成功考取公務員職位,獲派至康文署西貢區康樂事務辦事處擔任文書助理,是他的首份全職工作,主要職責包括審閱收件、派件、處理文件存檔、打字、提供簡單辦公室支援服務。雖受到手部無力影響,傳真工作要靠同事幫忙,但一般的電腦操作與文書工作絕對可以獨立處理。
入職一年多,凱詠早已熟習職務,「除了起初的3個月在工時上會有點累」,與同事亦合作無間,關係良好。他又感謝上司親切無私提供協助,「什麼也有商有量,好願意去教,連投考行政主任的技巧都教我。」
每次藥費10萬 冀減少依賴社會
「希望可以自力更生」是凱詠常掛在嘴邊的話,他不願透露每月醫療開支,只說每次用藥都要花費10萬,還有兩部呼吸機的每月6,000元的租賃費及每月2,400元更換喉管費用等,現時醫管局與關愛基金資助他承擔近80%的醫療費,「我想減少對社會的依賴。」他期望考上行政主任,自行承擔一半醫療費,並且回饋社會。
港府作為香港最大僱主,公務員事務局已就推行聘用殘疾人士的政策及利便措施,向各政策局及部門發出指引,殘疾申請人如符合有關職位的基本入職條件,便無須經過任何篩選程序,直接獲邀參加遴選測試及面試,與其他申請人在同等基礎上競爭。公務員事務局指出,2013至2014年度及2014至2015年度開展並完成的招聘中,涉及1,788名殘疾申請者,當中78人(4.4%)其後獲發聘書,77人接受聘任,與其他申請人獲聘比率(3.7%)大致相若。此外,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務員共聘有3,415名殘疾人士,佔公務員實額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