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打響的槍炮聲,喚醒了東方「睡獅」。圖為駐守在宛平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緊急赴戰。 資料圖片
億萬同胞共赴國難 對抗外敵首獲全勝
京郊宛平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屹立着一座4.5米高的巨型雕塑「盧溝醒獅」。這象徵着四億五千萬同胞在抗日戰爭中的空前覺醒。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這裡打響的槍炮聲,徹底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睡獅」。全中國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行動起來,共赴國難,最終實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
「東亞病夫居然奮起了,睡獅果然醒了。從前只是一大塊沃土,一大盤散沙的死中國,現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國了......」1939年7月7日,朱自清以《這一天》為題撰文,紀念抗日戰爭爆發兩周年。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中國軍隊以傷亡25萬人的巨大代價,奮力抵抗3個月。美國總統特使埃文思.卡爾遜觀戰一個月後致信羅斯福總統說:「我簡直難以相信,中國人民在這樣危急的時刻是那樣齊心協力。就我在中國將近十年的觀察,我從未見過中國人像今天這樣團結,為共同的事業奮鬥。」
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之際,中國的老百姓,地不分東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業不分工農商學,紛紛揭竿而起,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赴國難:在「重慶大轟炸」期間,九龍坡華岩寺青壯僧人組成「僧伽救護隊」擔負起抗日救護重任;在湖北武漢,台兒莊大捷的喜訊傳來後,連乞丐都手舉着牌子「行乞捐款抗戰」;在雲南騰沖,由老弱婦孺組成運糧隊支援遠征軍,每人背着幾十公斤糧袋,不少人胸前還兜着嗷嗷待哺的嬰孩,有的甚至在途中餓死,也不肯吃一粒軍糧......
內外一心 散沙成團
抗戰期間,中國2,100萬軍民或戰死或被殺死,1,400萬人受傷。漂泊海外的1,100萬華僑和全國人民一起,以不同方式為祖國捐飛機、坦克、汽車、藥品,不少人則直接奔赴前線。據統計,八年抗戰,各地華僑共捐款13.2億元,還不包括對抗日根據地的捐款。著名華僑蟻光炎在動員泰國華僑抗日時說:「我們都是中國人,救國人人有責。」
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在《不可征服的人們》中寫道:「人們所熟悉的把中國比喻成『一盤散沙』」的說法不再成立了......中國將通過這段危機的年代而成為一個覺醒的民族。」
震懾日寇 扭轉形勢
中國空前的民族覺醒更改變了侵略者的預期。「九一八」事變元兇板垣征四郎認為,四分五裂的中國不過是在一個自治部落的地區加上國家這一名稱而已。戰爭第六年,日本國內興起了「支那再認識」的口號,日寇終於坦承對中國的認識不夠。
1945年8月,日本政府被迫宣佈無條件投降,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這更是一次全民族覺醒的精神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