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巡演中的《王子復仇記》因地制宜搭建簡單舞台。
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劇院之一,也是倫敦的必到景點。這個坐落於泰晤士河南岸的環形劇場,保留了莎士比亞時代最完整的劇場風貌、永遠在演出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亞劇目,成為全世界遊客和戲劇愛好者心中的「聖地」。其數十年來堅持帶領觀眾脫離現代戲劇聲光電等多重外在手段的影響,重新回到戲劇本身、回到表演本身、回到最質樸的現場交流狀態。讓大家能夠感受到莎劇,或者說戲劇,最原始而本真的魅力。
該劇院從去年開始,啟動了一項宏偉計劃--製作了一部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共同演出的《哈姆雷特》(港譯《王子復仇記》),並在全世界20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真正的「世界巡演」,足跡遍佈五大洲。在經歷了456天、180,362公里、119個國家和地區之後,於2015年8月來到中國內地,在上海上戲劇院和北京國家大劇院與中國觀眾見面,之後也有計劃將造訪香港。
環球劇院這版《哈姆雷特》,以一種極其質樸的表演,重新發掘了那些屢屢被刪掉的大量台詞,並讓你明白莎翁的每句詞都不是白寫的,而且明白他真的不僅僅是個劇作家,他也是個詩人,因為所有的詞,是有韻律的。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看過多少個版本的《哈姆雷特》了,但這版來自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國際巡演版《哈姆雷特》,還是讓我重新認識了這部已經在全世界被「老調重彈」了千萬次的經典。一個糾結而憂鬱的哈姆雷特不再是劇中的唯一主角,因為這一次的觀演,我重新認識了因整個世界坍塌而心神混亂的歐菲利亞,感受到了她的痛苦與迷茫,而此前的她如同一個鄰家姑娘一樣單純美好;我在舞台上看到了一個心碎的母親,但在大部分其他版本裡她都僅僅被詮釋成一個僵硬、妖艷而冰冷的王后。
這版舞台上全場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大白光的《哈姆雷特》,如果從舞美和燈光的角度而言,或許是我看過的最「簡陋」的版本,它簡化到極致的舞台運用,力求回到莎劇最原始的表演狀態。不僅僅是為了巡演的方便,即便是在倫敦的主場,這部戲也是在極其簡單的舞台上演出。幾塊布拼接的背景,在舞台上被來回倒騰的幾個箱子,變化方向拼接就成為城堡和床板的木條,拉過來扯過去的幕布和窗簾,都以最簡單的配置在舞台上呈現出來。
事實上,這一手段也構成了歐洲旅行劇團迄今一直沿襲的重要表演傳統,你很容易在《三個黑故事》、《契訶夫短篇》、《消失的地平線》這類劇目中看到這類手法的運用--不依賴巨大的舞台裝置和燈光、音效,僅僅依靠好的故事和扎實的劇本、強有力的表演,就能夠在舞台上實現和完成真正的戲劇。
像一塊舞台上的「活化石」一樣,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版《哈姆雷特》讓你看到當代戲劇在最初起源時的模樣--全能型演員們在舞台上說學逗唱、聞歌起舞、台詞身段,樣樣皆精。他們不僅需要在同一天晚上一人分飾多角,還會在不同晚上的場次裡去演完全不同的角色,不同演員的詮釋會令當晚的版本與前一夜有着微妙的變化,譬如這次印巴裔的哈姆雷特王子怯弱羞澀,而黑人版的哈姆雷特驕傲輕狂。每個演員賦予了角色不同的質感,也讓觀眾像旋轉萬花筒一樣重新更換視角去體會這一作品。
由此也想到一直以來我對莎劇最深刻的感受在於:在莎士比亞筆下,其實是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的,如果一台莎劇讓你看到涇渭分明的好人與壞人,那一定是排得太爛的一部戲。當你公平地對待每一個角色,會發現他們不過是被各自慾望與命運推着前行的普通人,他們身上的故事,可能在無數世代的其他人身上發生。
所以,哈姆雷特才會在臨終前交代他的朋友:記得把我的故事告訴他人。 ■文: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