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從江錦文車長的表情看得出,他對「叮叮」充滿感情。
江錦文向記者透露,新的電車,其操縱桿都已經實現了電子化,電車本身的技術和設備其實是在不斷改進,一些電車只需要十幾秒的時間,便可以將時速從0提升到45公里;就已經使用的電車而言,除了車底之外,其餘部件多是新製的。因此電車其實一直與香港不斷成長,且電車自身所具有的人情味和文化情調,也一直未失去。
人情是可貴的,「叮叮」作為鳴笛聲,便是專作提示電車路上的行人,所以也就成為描繪人與電車關聯的花名。從電車車窗放眼維城香港,慢速中,或許真有一種失落感。但失落的是什麼?求變、求快的香港,追求消費至上與發展優先的價值,似乎讓HONG KONG少了街坊似的人情味、模糊了港島區的古蹟建築、也勾淡了歷史人文的氣息。而「文化沙漠」這一概念的反覆討論,也讓香港人意識到,對在地文化的追尋決不能止步於專美於前的回憶中。因此,失落的,究竟是電車還是這座城市,或許將是一個深刻的文化命題,伴隨着今次對電車存廢與否的爭論而縈繞在香港人心中。 文、攝: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