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若蜉蝣:與死者協商


■葉輝

阿特伍德在《與死者協商》一書中不斷引述別人的故事,有如「盒中有盒」,故事中有故事,比如她寫道:加拿大小說家梅維絲加蘭(Mavis Gallant)在《短篇小說集》(The Selected Short Stories)的序中開列作家寫作動機清單,從自稱除了寫作一無是處的貝克特(Samuel Beckett)說起,最後說到波蘭詩人阿勒山德瓦特(Aleksander Wat),「他曾告訴加蘭,寫作就像駱駝與貝都因人(Bedouin)的故事:最後是駱駝佔了上風」;加蘭因而說:「所以寫作生涯就是這回事:一頭頑固的駱駝。」

梅維絲加蘭(去年二月已離世)是阿特伍德喜愛引述的作家之一,加蘭為《短篇小說集》而寫的序言,其後成為《走入迷宮》一章的引子之一:「我仍然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好好去過安穩日子,非要窮盡一生描述不存在的人物不可」,那又該怎麼解釋他們何以只一心想着寫作,甚或認為寫作「就像騎腳踏車上阿爾卑斯山一樣合理?」

阿特伍德舉列出一連串作家「何以要寫作」的因由:「為了在過去被完全遺忘之前將它留住」,「為了滿足報復的慾望」,「為了顛覆已有建制」,「為了抗抑鬱」,「為了替無法替自己說話的人說話」,「為了揭露駭人聽聞的罪惡或暴行」,「為了記錄生存於其中的時代」,「為了見證倖存的那些可怖事件」,「為了替死者發言」,「為了讚揚繁複無比的生命」......

阿特伍德於是有此一問:你以為你是誰?此語乃加拿大小說家孟若(Alice Munro)的書名「Who Do You Think You Are」--在英國出版時改為《羅絲與英洛》,在美國則改為《乞丐使女》,阿特伍德指出,「英美這樣改名,想來是因為對讀者來說有些語焉不詳,但對加拿大讀者而言,這標題則是再清楚不過,尤其是曾有過藝做憧憬的讀者。」

《與死者協商》此一書名乃基於生存有此假設:也許所有的寫作深層動機都源於「人必有死」,故此「想要冒險前往地府一遊,並將某種事物或某個人帶回人世」,皆因敘事(或說故事)就是述說在時間中逐一發生的事件:「你不能只拿面鏡子映照大自然就算故事,除非其中某處有節拍器在滴答作響。」

至此,阿特伍德只好繼續引述別人之言: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傳記作者里昂艾德爾(Leon Edel)便曾有此說法,「只要是小說,其中一定有個時鐘在」,詹姆斯對時間非常敏感,所以艾德爾所言亦是內行話,「一旦有了時鐘,也就會有死亡和死人,皆因時間不停流逝,某人的時間用完了,死者在時間以外,活人則仍置身其中。」

阿特伍德認為世人往往將死者當作活人一分子:「但卻不是永久居民。即使至親也只是客人,受活人尊敬、體貼的對待,有吃有喝,而接受款待的死者也該像個好客人,派對結束了就乖乖回家。」

相關新聞
《王子復仇記》漂洋過海來看你 (圖)
水晶看戲: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版《哈姆雷特》 --老調重彈,亦有新意 (圖)
敢觀舞台:紐約華人社區的舞台表演生態 (圖)
劇場重遇《泰特斯2.0》 (圖)
叮叮車長叮嚀:守護香港流動地標 (圖)
文化傳承 情感依託 (圖)
採訪手記:「叮走」的是電車?還是城市? (圖)
他們看電車載滿歷史與特色 (圖)
歷史與空間:「滿江紅」與「步岳詞」
書若蜉蝣:與死者協商
亦有可聞:火的民族 火的節日 (圖)
豆棚閒話:一隻知了的命運
詩詞偶拾:讚閱兵
畫中有話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