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志
標題中的「滿江紅」,指的是岳飛的《滿江紅》詞。「步岳詞」,是指後人步岳詞原韻填的詞。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加之近年日本蓄意挑起釣魚島爭端,觸發了筆者一點悠遠的思緒。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有過雄漢盛唐、雄視千古的輝煌,也曾有過弱宋腐明、寇深禍亟的危局。然而,即使在歷史的危局之中,由於我們民族內在的威武不屈的奮鬥精神,萬眾一心的團結意志,博大精深的文明底蘊,總能跨越羈絆,共克時艱,擺脫危局。在漫長歲月中湧現出的無數民族志士,如同銀河中的熠熠星光,始終閃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為抵抗侵略,保衛國家而彪炳青史的岳飛,就是一位後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岳飛不僅是國家棟樑、社稷股肱,而且書法、詩詞也相當了得。書法如草書諸葛亮的《出師表》,詩詞最為著名的就是雖有版權之爭、但已基本定論的這首《滿江紅》了: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也許為岳飛的民族精神所感動,也許為岳飛的家國情懷所驅策,也許為岳飛的英雄風采所激勵,在這首《滿江紅》之後,後世名人竟有多篇步韻之作,其中就有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的《懷岳忠武》:
屈指興亡,恨南北、黃圖消歇。便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淒切。
漢宮露,梁園雪。雙龍逝,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傑氣吞白鳳髓,高懷眥飲黃羊血。試排雲、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張煌言(1620-1664),浙江鄞縣人,字玄著,號蒼水,漢族,南明將領,詩人,民族英雄。在19年抗擊清兵的生涯中,他轉戰千里,出生入死,戰功顯赫。被俘後,不為利誘,誓不投降,並寫下了慷慨激昂的《入武林》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赴刑之際,他大義凜然,舉目望吳山,慨然嘆息:「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1664年(康熙三年)10月25日,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也許「滿江紅」這一詞牌特別適合表達悲壯激昂的英雄情懷。張煌言這首《懷岳忠武》,雖曰懷古,實為抒懷。無論從一生事業,還是愛國情懷,張煌言如同明末的岳飛。這首《滿江紅》,立意遣詞,字裡行間,展現了與岳飛同樣的亡國之痛與復國之志,唯一不同的是岳鵬舉死於內賊之獄,張煌言喪於外寇之手。
岳飛與之浴血苦戰的金兵,張煌言因之血染沙場的清軍,當時都是漢族政權北方的遊牧或漁獵民族(女真族及其後裔滿族)。前幾年,對岳飛作為民族英雄的爭議焦點,即在於這個古老民族已經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如果說就岳飛是否民族英雄而爭議,屬於夏蟲語冰、時空錯位,那麼,後來的掃除倭患與抵抗日寇的鬥爭,則已成為共禦外侮的共識了。明代已降,遠隔海隅的外寇,對我們這個老大落後的中華帝國,不斷滋生覬覦之心。1936年,郁達夫先生寫下一首《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用岳武穆韻」。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偉烈。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到於今,遺餅紀征東,民懷切。
會稽恥,終當雪。楚三戶,教秦滅。願英靈永保,金甌無缺。台畔班師酣醉石,亭邊思子悲啼血。向長空灑淚酬千杯,蓬萊闕。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率軍轉戰於倭患猖獗的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小百餘戰,所向無敵,給倭寇以毀滅性打擊,荼毒東南沿海百姓數百年的倭患從此平定。就連當時妒功忌賢的兵部侍郎、浙江總督胡宗憲也稱「自有倭以來,未有若邇來數捷之痛快人心者」,誇讚戚繼光「勇冠三軍,身經百戰,累解桃諸之厄,屢扶海門之危」。同僚們稱讚戚繼光「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詞作者郁達夫,係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抗戰爆發後,流亡南洋,戰爭結束時,於蘇門答臘被日本憲兵殺害。作者填寫此詞已是「九一八事變」五年之後,「七七事變」的前一年,詞作不僅寄託了對家國危亡之憂慮,而且表達了對抗倭前驅之追思。由倭寇擾邊到日寇侵華,先生此詞豈止在談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正如毛澤東所指出,這是一場全民族抵禦日本侵略的「持久戰」。在民族危亡之秋,不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展開抗日游擊戰爭,在國民黨軍隊中也湧現了一大批有着中華民族血性的抗日軍人。邵力子先生就寫過一首《滿江紅》,以「挽張自忠將軍」。
澒洞烽煙,聽鼙鼓,聲聲未歇。惆悵憶,將軍百戰,死綏壯烈。叱咤恍聞戈指日,光明共見心如月。歎中原、父老望旌旗,同悲切。
寇患亟,仇待雪。歿猶視,恨未滅!問誰能忍、金甌殘缺。黃土萋萋宿草淚,沙場汩汩軍人血。是丈夫,皆應繼風徽,收京闕!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生,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任前線總指揮。1938年3月參加台兒莊戰役。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親率部隊浴血苦戰,重創日軍,身中數彈,為防落入敵手,他舉槍自戕,壯烈殉國,終年49歲。他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唯一以中將軍銜(死後追授上將)為國捐軀的指揮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陣營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周恩來為其紀念碑題寫輓詞稱,「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我國抗戰軍人之魂!」朱德、彭德懷輓其「一戰捷臨沂,再戰捷隨棗,偉哉將軍,精神不死」。
四首《滿江紅》,曲牌同,用韻同,氣概同,情懷同。前兩首都是壯士抒懷、英雄發憤之作,可謂詞如其人、人文一體。後兩首均為對英雄的激情讚賞,對烈士的悲壯撫哭。而無論是岳飛的原作,還是後者的步韻,無不充滿着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前赴後繼的犧牲精神,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發憤圖強的千古悲風。而這三首步韻之作,都以一貫之地體現了岳飛詞作中深沉悲壯的愛國主義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