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愛孩子人人都會,方式卻不見得都合適。網絡圖片
晨 風
愛後代是動物的本能,人類不僅從物質上哺育孩子,更從精神上把文明傳遞下去。愛孩子人人都會,愛的方式卻不見得都合適。
以我的觀察,常見一些誤區:
其一,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慾望。
有位親戚不生育,年齡老大才抱養一個女孩子,全家視如掌上明珠。女兒從小就要星星不給月亮,才上初中就跟同學比吃比穿,她爸穿50塊錢一雙的鞋,女兒腳上是幾百元一雙的名牌運動鞋。母親為了證明愛女之心,跟老公比着給女兒買東西。後來稍不答應,女兒就又哭又鬧,結果還是以去商店而結束。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滿足物質慾望,恰恰窒息了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成長。不懂得惜物,未來獲得幸福感就很難。
50、60後大都有個物質匱乏的童年,可是無論自己動手做航模,走幾里路去游泳,去野外黏蜻蜓,吃三分錢一根的紅果冰棍,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80、90後呢,在消費麥當勞、耐克等等中長大,未必有父母當年快樂。適當匱乏,是快樂之母。
那些花空父母積蓄留學、結婚、買房的孩子,會感激父母嗎?極少!無論後來出息與否,他們都覺得那是父母應該做的:既然生了我,就該養我,給我好日子過!有位鄰居的朋友悲傷地說,他傾其所有供兒子去英國讀書,結果兒子出國後,竟然再也不回家了,連信都沒有一封。父母付出最多的獨生子女一代,雖然是泡在蜜罐裡長大的,卻是最缺乏感恩之心的一代。物慾無止境,淹沒了愛心。
其二,過度陪伴。
有人看孩子,習慣成天黏在孩子身邊。不是講故事,就是唸兒歌讀唐詩,跟孩子做遊戲。自己累得不輕,孩子也未必快樂。過多的陪伴,窒息了孩子的創造性。多數孩子到了兩三歲,已經可以獨立玩一些簡單的遊戲,就盡量給他留出獨處時間。孩子需要監護,可是過度陪伴,反而對孩子有害無益。
觀察發現,當兩三歲的孩子無人陪伴(成人在場不參與)的時候,他除了捏膠泥、擺積木、玩小車、玩沙子和水之外,還能做很多事情。比如拿大盒子當洗車房,用紙球和膠泥給想像中的小朋友做飯,在沙發背上騎大馬,用長毛巾做假想的麵條,自編自導地跳舞等等。心靈沒被框住的幼兒,想像力非常豐富。讓孩子自由地玩,往往是最好的教育。學會獨處,對孩子今後的人生道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三,對孩子寄託太多期望。
因為自己的青春被耽誤,很多家長對後代寄予太多期望。看到天真可愛的兒女,未免聯想翩翩,期望他們未來能一展宏圖。為此父母嚴格監督孩子學習,甚至陪着孩子學習。很多孩子除了上學之外,還要彈鋼琴、學舞蹈、學外語、學武術、學國際象棋等等,反正一分鐘也不讓閒着。逼迫學習的結果,多半適得其反。很多孩子的厭學,就是家長逼的,人的心理多半是逆反的。
其實,大可不必操那麼多心,兒孫自有兒孫福。客觀地看,多數孩子雖然從小活潑聰慧,成人後卻資質平平,未必能出人頭地,而是擁有一個平常的人生。對兒女寄予太多期望,自己身心俱疲不說,也讓孩子產生很大壓力,到頭來大家都不快樂。不如放平心態,放低期望,畢竟,健康、平安和快樂,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至於名利場上的得失,作為的大小,倒在其次。
其四,嘮叨。
有些女士不明白,為什麼對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愛,到頭來卻讓孩子討厭自己?這是因為你對孩子說得太多了。鄰居一位女士,從女兒上小學開始, 就不停地嘮叨,起晚了,玩遊戲多了,看閒書,都是嘮叨的理由。一直到高中畢業考上大學,孩子的耳根才始得清淨。後來女兒參加工作特意去離家很遠的外省就業,從此再沒了蹤影。其實你少說幾句,孩子未必不懂是非。
其五,習慣為孩子準備好一切。
很多80、90後結婚成家後,小兩口天天叫外賣,經濟上開銷不小,且對身體有害無益。不少父母習慣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襪子都不讓洗,結果學習未必好,生活能力卻超低。未來成家的獨立生活,自然被搞得一團糟。
一個心靈手巧、會把家收拾得乾乾淨淨的女人,一個會修理各種小物件、會做可口飯菜的男士,才能讓小家庭幸福安康。動手能力,其實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對多數孩子來說,未來當個「生活家」,比當偉大的科學家更實在。
其六,甘願為孩子傾其所有。
有些當父母的不過五六十歲,就頭髮花白蓬亂,滿臉皺紋,衣衫破舊,100塊錢的手機都沒有一部。其實很多人收入並不低,卻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兒孫:從物質到精力和時間。自己連書都不捨得買一本,卻花大錢讓兒女出國留學,然後自己出國去照看孫子,累出一身病。他們以苦為樂,認為這樣才心安,結果把自己掏空了,兒孫卻根本看不起他們。利用價值一旦消失,父母就成了「大件垃圾」。
有位離異的女友,本來自己收入不少,還有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可她卻無家可歸。早年她對女兒嬌慣非常,縱容孩子花錢無度,後來女兒成家,把房子佔做婚房,且明確表示不願意和母親一起生活。我對女友說,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對孩子再好,也不能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再說,傾盡財力心力,培養一個不懂感恩的後代,太失敗了!
為兒女傾盡所有,對自己是不公平的,父母作為宇宙間獨立的個體,也有尋求舒適與快樂的權利,盡其職責把孩子養到成人,就已完成了任務。愛孩子,可不能把自己豁出去。人老了,更該把剩餘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多用在自己身上,擁有一個健康、充實、安逸的晚年。
愛孩子,要講究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