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荔園是香港最後一個遊樂場,於1997年3月光榮結業,早前在中環海旁短暫重現,據云乃讓港人重溫已然過去的集體記憶;香港遊樂場文化源遠流長,有百年歷史,亦見證了香港百年滄桑--話說本港第一個園林式遊樂場於1915年面世,位於跑馬地,乃華商林景洲所建,名為樟園,園內廣植樟樹,建有亭台樓閣,起初只招待朋友遊園,開詩鐘、粵曲演唱會,其後吸引文人雅士慕名而至。
林景洲甚為好客,客人來者不拒,後來索性將樟園轉為收費遊樂場,在樹蔭下設石枱及石凳給訪客乘涼及飲食;樟園滿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內有「潛社」,乃一中國文學研究社,設於園內三層西式建築,常舉辦詩鐘活動。林景洲與南華體育會亦有淵源,話說富商郭晏波捐款萬餘港元贊助南華體育會,該會其時尚未有會址,遂向林景洲借用樟園為臨時會址。
樟園遊樂場差不多同一時期,跑馬地還有愉園遊樂場,面積比樟園還要大幾倍,有亭台樓閣、假山小橋,更有紅茶咖啡、滷味小吃、粥粉麵飯的檔戶,開業後名噪一時,電車公司更一度將跑馬地站改稱為愉園站。愉園還設有動物園、射擊場、旋轉風車等遊戲場地,乃其時洋行職員、醫生、教師假日的好去處。
其時西環有一家太白樓,亦為遊樂場,於1915年8月開業,乃富商李陞以祖先李白的外號命名,園內有花卉樹木和食肆,還有木馬旋轉機、風槍射擊場、詩謎競猜等遊樂攤位;太白樓又築建池塘供遊人租用舢舨,大受市民歡迎,電車公司於是在晚間加派車輛行走西環。
樟園及愉園被太白樓搶去不少生意,愉園於是加設遊戲攤位,情況果然好轉,才得以與太白樓抗衡,並且一度與廣州東園、上海張園齊名。由此可見,在上世紀初頭二十年內,遊樂場文化在港蔚然成風。
可惜好景不常,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之後,愉園遊客減少,最終在1922年歇業了,園地則售給香江養和園(即今日的養和醫院);樟園亦於同一時期成為養和醫院的一部分,太白樓因人事關係亦於1924年停業。至此,港島三大遊樂場俱煙消雲散了。
及至1925年,由利希慎經營的利園遊樂場便開業了,話說1923年,利氏從怡和洋行購入鵝頭山(即利園山),於1925年發展為遊樂場,園內有粵劇劇院、魔術表演、雜耍表演及酒樓等,其後利園山一帶改建為利舞台、利園酒店。
東區遊樂場亦位於銅鑼灣,在電車總站側,即怡和街與邊寧頓街交界,1940年1月開幕,1940年的報章廣告云:「東區遊樂場是娛樂大集團,有南北歌唱-新奇技藝-草裙艷舞-驚險魔術-狗虱戲-藝術剪影」,另一欄則說「雪屐場有溜冰舞女 指導初學練習機會」,營業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1953年5月改建為豪華戲院,至此,港島的遊樂場歷史就終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