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馮驍鳴在巴黎馬納河畔工作室
9月,法國著名雕塑藝術家Antoine Poncet與旅法繪畫藝術家馮驍鳴的展覽--《THE MASTERS OF SHAPES AND COLORS》在北京藝術8開幕。Antoine Poncet雕塑中的柔美曲線,與馮驍鳴畫作中的恬美意境遙相呼應。這是兩位藝術家首次在中國內地聯合展覽,以雕塑與繪畫的對話形式,完成了一次中法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馮驍鳴1959年生於上海,與已故畫家趙無極、朱德群曾是忘年交。馮少時在書法與中國傳統水墨畫方面已頗有建樹,1988年定居法國後,又求學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主攻油畫。1997年至2000年則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傳授繪畫技巧。他的作品還被選入法國教委編寫的教課書。
目前,馮驍鳴簽約的世界級畫廊包括法國歌劇院畫廊、菲利浦畫廊等,除了巴黎以外,前者在倫敦、紐約、日內瓦、摩洛哥、迪拜、首爾、香港、新加坡等地均設有分支,不久前還於摩納哥、香港、迪拜、巴黎、倫敦、新加坡六地,同時展出馮驍鳴的作品。
創作中尋找意象
國畫的抽象空靈、西畫的飽滿濃烈,在馮驍鳴筆下相得益彰。他吸收了現代主義抽象繪畫的視覺整體性,色彩單純而飽滿,充盈着宇宙間的氤氳氣息,同時又借鑒了中國畫渲染之法,將水與色進行融合幻化,呈現中國北宋山水畫的平遠構圖。
馮驍鳴的畫既非抽象,亦不具象,而是在內心意象驅使下的再創造。法國知名藝術評論家兼策展人亨利·佩里爾提到,馮驍鳴具有雙重文化背景,這對他的繪畫風格產生了深刻影響,令人懷念起莫奈的最佳風景畫圖式,但由於他得到書法藝術的內在支撐,亦避免了完全被西方繪畫熱潮所侵蝕,最終展現了一種宇宙般的視覺觀、和通過視覺記憶來創作的山水繪畫。
或許因為人生軌跡頗為相似,馮驍鳴常常被拿來與趙無極和朱德群類比。佩里爾也曾預言,馮將成為趙無極和朱德群的接班人。「『接班人』只是評論界的說法,或許是因為兩位前輩過世後,小一輩的畫家中,還未有人取得如此高的造詣,」馮驍鳴在上海接受本報專訪時直言,其繪畫技法未有傳承趙、朱兩位大師之衣缽,倒是西方現代畫家如塞尚、米羅等,對他影響更大。
至於被誤傳為「趙無極關門弟子」,馮驍鳴無奈解釋,「我與趙無極是好朋友,真的不是師徒,我們經常聊天,朋友間的那種閒聊,內容多有涉獵,就是不怎麼聊畫畫,大家都是畫家,繪畫主要是實踐,而不是聊藝術理論。」他並表示,在國外學畫,方式與國內不同,國內通常是拜師學藝,學生參照老師風格依葫蘆畫瓢,西方畫家則一般不帶徒弟,想要學畫,就得自悟門道,博採眾長。
《THE MASTERS OF SHAPES AND COLORS》聯展主辦方之一、菲利浦畫廊創始人菲利浦·史泰博也認為,每位藝術家都自成傳奇,趙無極的作品獨一無二,馮驍鳴的也獨樹一幟,或許可以將兩者歸為一類,但不能將其相互比較。在他看來,兩位藝術家各有造詣,馮驍鳴在用色追求上揮灑自如,目前正嘗試以較深的色彩,尤其是深淺不一的灰色調,體現微妙的層次感。
中西無界的折中探索
由於中西方審美、繪畫理論的巨大差異,馮驍鳴亦曾經歷痛苦的磨合期。自小接受國畫傳統教育,初來法國時,他還堅持在宣紙上作畫。一次信心滿滿地舉行畫展,展出30張國畫作品,還費「巨資」裱畫、配框,結果居然一張都未售出,此事令他備受打擊。
後來朱德群友善地提醒,在西方大家更習慣於在畫布上畫畫,馮驍鳴才逐步嘗試轉型。但起先也只是將宣紙裱在畫布上,作為折衷之法。效果雖然好過直接用宣紙,卻由於使用膠水,乾透後在搬運途中邊緣容易開裂,不得不忍痛割愛。就這樣前後經歷了約十年,才徹底接受了畫布。
馮驍鳴說,西畫對其最大的衝擊是色彩,但他骨子裡,則是中國線條的靈與韻,落筆時總免不了書法筆意。他提到,西方繪畫在色彩運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論及空間掌控,中國繪畫當毫不遜色,因中國傳統書畫,向來講究畫面佈局。他建議,中國當代傳統水墨畫也應力求全面突破,除色彩外,媒材方面或也可借鑒西畫,「剛到法國時,我的作品還是宣紙水墨圖式,現在則時而用宣紙,時而又通過畫布來展現,尋求東西通融的境界。」
在馮驍鳴看來,西畫也好,國畫也罷,畫畫不應有門第之見,重要的是如何從大自然中獲取元素,創作出靈性、個性的作品,若停留在民族意識上故步自封,路只會越走越窄。「隨着東西方文化藝術的交流,近現代中西方繪畫均已發生顯著變化,彼此互相吸收,互相兼容,」馮驍鳴說,比如林風眠的作品中,可發現許多西方繪畫的烙印;同樣從法國畫家馬蒂斯的作品中,也可以清楚感受到東方繪畫的痕跡。
馮驍鳴慨歎自己足夠幸運,當時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同班同學,至今僅有兩三人還在堅持當初的理想。而對華裔畫家而言,躋身西方主流藝術圈更是難上加難,最終有超過九成的中國學生、旅法畫家,選擇回國發展,留下的一成迫於生計,不少人還靠畫素描人像補貼日常開銷。
馮驍鳴回憶,他亦曾有過一次難堪經歷,經朋友介紹到海邊為遊客畫畫,但招攬生意的感覺,似乎離藝術越來越遠,就再也沒有畫過第二次,「人是有慣性和惰性的,有些人去了法國幾年,始終沉湎於畫素描掙錢,日以繼夜畫三個月,掙足一年的生活費,其餘時間都在玩樂,哪還有心思創作?」
至於現在內地小童繪畫班林立,馮驍鳴認為,小童畫畫陶冶身心是好,但最好不要抱着尼Q心,因為學畫畫太辛苦,真正成功的僅有少數人。他並現身說法,指自己是在40歲以後才逐漸領悟繪畫的內涵, 因為畫畫需要人生歷練,若經歷貧乏,畫的畫也沒有內容,小童只需練練繪畫基本功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