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的台灣月,帶來了台灣經典劇作《淡水小鎮》。由1989年首演至今,這齣描繪溫情人生的劇作已走過二十六年,擁有七個不同版本。2014年開始,《淡水小鎮》獲邀至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巡演多場,但直到今年才與香港初遇。這也是繼2013年《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訪港後,果陀劇場第二次來港演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果陀劇場提供
本土化講述溫情故事
作為果陀劇場的戲寶之一,《淡水小鎮》在二十六年內已排有七版,劇作的變化也折射出劇團的發展歷程。
果陀劇場1988年創團,翌年就排演了《淡水小鎮》,在300人的小劇場中演出八場,對處於初創階段的劇團來說算是不錯的成績。1993年,導演梁志民大刀闊斧地進行改編,《淡水小鎮》首次登上台灣「國家戲劇院」的舞台,標誌着果陀從實驗性的小劇團轉型成為中型劇團。1996年,當時的台灣文建會遴選作品代表台灣出埠演出,《淡水小鎮》中選遠征北美。到了2000年,《淡水小鎮》首次加入了歌唱元素,蔡琴醇厚的聲線為演出增添不少溫情,鮑比達當時重新改寫的音樂則沿用至今。2004年,果陀帶着《淡水小鎮》深入台灣的「窮鄉僻壤」,到鄉鎮作巡迴演出,關於土地與親情的故事打動了無數觀眾。2007年,梁志民再對演出進行了調整,而現在演出的就是這個版本。
《淡水小鎮》的劇本改編自美國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但做了十分徹底的本土化。梁志民不僅將故事的舞台完全搬到了台灣淡水,還通過鉅細無遺的田野調查和史料考究,將故事精確嵌入到淡水的本土歷史中。借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小鎮上陳家和艾家一對青年男女的成長、相戀、結婚與別離,講述一段根植於台灣土地中的成長物語、光影故事。
梁志民認為,演出之所以歷經二十六年仍然觸動觀眾心靈,首先乃因為其文本的力量。「這戲就好像是非常精準的人生切片,」他說,「在短短的兩個半小時中演了三十年的事情,好像把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用很鋒利的刀子劃過去。這些切片看着似乎平平無奇,但堆着堆着,到了第三幕的時候,整個力量就爆發出來。在改編的過程中,我讓戲裡面的人物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美國人,而變成你我所熟悉的台灣人。」演出雖然以淡水為背景,但這個浪漫小鎮對喜愛台灣的觀眾而言並不陌生,所以演出即便巡演至北京、上海或廣州,觀眾都十分容易接受。「要特別感謝周杰倫,」梁志民笑着說,「《不能說的秘密》整個電影都是在淡水拍的,算是已經幫這個戲建立了基礎。」
演員功力獲兩岸觀眾認可
懷爾德的原著文本討論生與死、探究生命與虛無,梁志民保留了劇作的主題與結構,但將重點放在時光、記憶與親情之上,通過輕鬆的寫意的方式來傳達一種溫情的正能量。他從法國印象派畫家秀拉的畫作中汲取靈感,將「點描法」融入到舞台的美學設計中。劇中演員服裝上的顏色都以這種方式描畫,再加上抽象的舞台設計和作為背景的畫作,呈現出恬靜的意味,為舞台上的淡水小鎮描畫上一種「寧靜的永恆」。
歷經二十六年,演出的班底也幾經改變,劇中能夠穿梭時空、俯看人間滄桑的靈魂人物「舞台監督」,曾由蔡琴與陶大偉飾演,現在的版本則由兩岸知名的主持人曹啟泰擔綱。「蔡琴比較有母性的溫暖,為演出帶來溫柔色彩。陶大偉則有種通透,他像個老頑童,是三位中年紀最大的,演我們戲的時候已經接近七十歲,因此他有種事故和通透,讓這個戲有種很成熟的韻味在其中。而曹啟泰,就像隔壁的哥哥。我們在北京的演出結束後,報紙上的評論就說,曹啟泰像鄰家的哥哥,用他的幽默帶觀眾進入角色中。」演出的女主角艾茉莉戲份吃重,貫穿全劇之餘,更經歷了從14歲青春少艾到30多歲難產去世之後又返回十幾歲的神奇過程。飾演該角的蔡燦得以童星出道,五歲就開始演戲,現今接近四十歲的她演起十多歲的少女依然沒有絲毫違和感,更憑借此角色奪得2015年上海「壹戲劇大賞」的最佳女演員獎。
繼2013年來港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之後,《淡水小鎮》是果陀劇場的第二次訪港。正如梁志民所介紹,果陀的創作中,還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原創中文音樂劇。對於向來喜愛音樂劇的香港觀眾來說,未來是否有機會可以欣賞到這部分創作,同樣令人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