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榮
智慧的人懂得放手,放手意味着放棄。放棄高官厚祿,活得寧靜淡泊;放棄紙醉金迷,活得恬然自在;放棄煩惱憂愁,活得幸福安康。放棄等於清零,將過往清零,卸掉枷鎖,如釋重負,美好的生活畫面就在不遠處如彩旗招展獵獵作響。
聽說過一個關於狒狒的故事。眾所周知,狒狒愛吃堅果。聰明的人們根據狒狒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捕獲牠的方法,而且屢試不爽。獵人在一個堅固的木盒子裡設上機關,裝上堅果。盒上的一道裂口,足以讓狒狒從容自在地將「纖纖五指」探進去。狒狒摸到堅果,然而,攥住堅果的爪子卻再也拿不出來了。如果狒狒放下堅果是可以逃之夭夭的,可是牠的習性決定了命運。到手的堅果,狒狒是不會放棄的,所以牠在和堅果不依不饒的僵持中,被獵人逮住了。
這就是不懂放棄的後果。
或許,我們會嘲笑狒狒那種近乎愚蠢的執着,嘲笑牠不懂得放棄,以致入其彀中。仔細想想,我們人類難道不是一樣的愚蠢嗎?
幼時,聽老人講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兄弟倆一起救了一位仙女,仙女為了報恩,告訴他們在不遠處的深山裡有一座金礦,但必須某日深夜去挖,太陽露頭之前一定要離開,否則太陽會將他們曬死。兄弟倆各自扯了一條口袋,拿上鏟子出發了。他們果然見到了金礦,兄弟倆欣喜異常,不停地挖......天亮了,太陽快要出山了。哥哥挖了半袋金子,扛起就走。弟弟想挖滿再走,結果,太陽出來了,弟弟被曬死了。
弟弟的結局,與其說是貪心應有的下場,毋寧說是不懂放手的必然後果。而聰明的哥哥懂得放手,早早離開了,那半袋金子也足以讓他安度餘生了。
其實,像挖金哥哥這樣懂得放手的人,歷史上大有人在。
兵聖孫武,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神。攻打楚國,七戰七捷。但是,他厭倦戰爭,他認為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是窮兵黷武,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終,他留下著名的《孫子兵法》後,悄悄歸隱。懂得放棄的孫武,成就了一個千古不變的戰神美名。試問,如果孫武繼續他的戎馬生涯,誰能保證他不會馬失前蹄,而將半世英名毀於一旦呢?
放棄仕途,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寫下著名的《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當陶淵明發現仕途的黑暗和腐朽,他毅然選擇回歸田園,去做一介草民。在他看來,這是迷途知返,他認為今日的回歸是正確的,他無視富貴,揣着一顆淳樸的心回到了故鄉的懷抱。
陶淵明的歸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勤勞作。這是一次偉大的歸隱,無數膾炙人口的田園詩就徐徐誕生在鄉間清新的空氣裡。如果他不懂得放棄,在官場上下求索,結果有可能就是貶官降職,流落他鄉。
不懂得放手的人,結局不一定悲慘;懂得放手的人,結局卻注定完美。所以說,放棄是戰術,是美德,更是智慧。換言之,放棄就是捨去,有捨必有得,捨去糟粕的人生狀態,得到精華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