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若蜉蝣:石堤水漥蓮花宮


■葉輝

早前一個午後,與詩人飲江路經銅鑼灣,談起銅鑼灣的滄桑史,從銅鑼灣於清代為鹽船灣(天后廟原名正是「鹽船灣紅香爐廟」),說到已然填海的燈籠洲(力奇島),乃至英國人所稱的東角(今日仍有東角道),從昔日的豪華戲院,說到戰前的東區遊樂場--如今面對的卻是繁喧的鬧市,真是約略有點唏噓了。

飲江當時說,他對銅鑼灣、大坑、掃桿埔一帶非常熟悉,因為那是他讀小學時必經之路;那天,跟他一起到大坑蓮花宮,再走到掃桿埔,發覺那兒的變化度太大了。話說蓮花宮建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於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至今約有一百七十年歷史。相傳在太平天國時期,有大量客家人因戰亂南來香港,其中不少為打石工人,比如球王李惠堂之父李浩如正是憑打石發跡,寓所就建於大坑。

兩人在蓮花宮逛了一會,但見同治年間所鑄的古銅鐘猶保存完好,那是其時巨富鄧懷清所捐贈的,鄧懷清就是憑打石致富的鄧元昌,又各鄧阿六、打石六,乃來自廣東五華的石匠,荷李活道文武廟旁的鄧元昌堂乃由此人所建;至於相傳此廟原為曾氏私人物業,此位曾氏敢信亦為打石致富的客家人,但到底是不是其時同樣以打石發跡的曾瓊記東主,還是另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蓮花宮建於八角平台上,原以一列十至十二呎高的石柱支撐,皆因從前此地乃一片泥沼,時有洪水為患。此廟底部及兩側據說曾建有水池,可養龜,遠看驟覺此廟如一朵蓮花漂於水上,其後因填海而路面升高,如今只見到少許石柱。

話說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銅鑼灣仍是一片淺灘,對上有山,山中有大水坑沿山流下,直入海中。此一水源可作稻田和耕地作灌溉,此所以此地一小村落,名為大坑村,鄰近則為掃捍埔及黃泥涌村,即今日的大坑及跑馬地一帶,大水坑既利於灌溉,乃昔日聚居於大坑乃至銅鑼灣村落的農民生活之主要水源,其後為免洪水湧入農田,村民便築起一條石堤。

去年在書店翻閱鄭寶鴻所編著的《幾許風雨》,翻到大坑的一幀照片,石堤及水漥恍如近在眼前,於是就決定購買此書了--那是一幀讓人深有感觸的黑白照片,約攝於1950年,從此一照片中,「可見位於介乎大坑道與現勵德村道的大坑水漥,不少人在浣洗衣物」,「左上方可見尚有明渠的浣紗街」,那不僅僅是大坑的舊日風貌,更讓老香港想起「拆村」之前的港九及新界老村落,都約略有過類似的浣衣場景,在不斷「拆村」之後的今日,此情此景已不復見了。

其時大坑水漥可看見浣紗街尚有明渠,浣紗街距蓮花宮僅咫尺之遙,蓮花宮後的馬山寮屋早就消失了。提起馬山,皆因童年時住在筲箕灣馬山村,常有尋找親友的訪客混淆兩地,如今兩個馬山都復歸於無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平和縣的民俗活動 (2015-10-24) (圖)
書若蜉蝣:石堤水漥蓮花宮 (2015-10-24)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禪心(十四) (2015-10-24) (圖)
來鴻:放棄的智慧 (2015-10-24)
生活點滴:平安扣 (2015-10-24) (圖)
試筆:媽媽笑了 我也滿足地笑了 (2015-10-24)
歷史與空間:和平與戰爭 (2015-10-20) (圖)
字裡行間:石山上的羽公 (2015-10-20) (圖)
詩詞偶拾:大漠秋風 (2015-10-20)
豆棚閒話:火龍果 (2015-10-20) (圖)
來鴻:我愛的文學標準 (2015-10-20)
歷史與空間:南宋軍中「第一虎」 (2015-10-17) (圖)
書若蜉蝣:醮會與飄色 (2015-10-17)
浮城誌:急停 (2015-10-17)
亦有可聞:得天下前後之「得民心」 (2015-10-17)
豆棚閒話:吃蒜者言 (2015-10-17) (圖)
畫中有話:AA制 (2015-10-17) (圖)
歷史與空間:醉翁亭前憶前賢 (2015-10-13) (圖)
字裡行間:兩地傾城記 (2015-10-13) (圖)
詩詞偶拾:廣州白雲山蒲澗濂泉探幽懷古 (2015-10-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