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穎欣在瓦片上寫下願望,祝福香港和韓國親友。陳穎欣供圖
我一直渴望着交流生活,終於在大學三年級的這一年,通過學院及學系的幫助,到韓國最優秀的女子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下稱梨大)當一個學期的交換生。這是人生的一次很好的歷練,也增廣見聞。
在梨大交流期間,最令我深刻的課堂是韓文課。對於以廣東話為母語的我來說,學習韓文最大的困難,不是發音也不是文法,而是敬語和平語的使用。在韓國,只要對方比自己年長,即是只是大一年,甚至一個月、地位高、經驗多,都要使用敬語;而平語,只用於同齡的人身上。
向長輩說敬語顯尊師重道
香港沒有敬語文化,令我在韓國遇過不少尷尬場面。曾經因為未能熟習敬語,向前輩說了平語,他即一臉嚴厲地對我說:「我比你大,你應該對我說敬語。」又有一次,寄宿家庭的「爸爸」問我:「廣東話沒有敬語的嗎?跟父母、老師也不用說嗎?」在韓國人眼中,說敬語是遵守禮節、尊重長輩的表現,而在廣東話的世界裡,我們沒有敬語,也不說敬語,雖然這強調了「個人」的價值,卻會使我們忽略了「尊敬別人」及「謙遜」的重要性。
此外,韓國人有一個特別的文化,稱為「我們」(우리)文化。當地人交談時,多以「我們」(우리)作為第一人稱,甚至將「我們」與「我」混用。例如韓國人說到祖國時,會說成「我們的祖國」,不說「我的祖國」;又例如說到父母時,會說「我們的父母」,而非「我的父母」。
「我們」文化感受韓國民族情
韓國人的「我們」(우리)文化是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情」,是把整個民族的人都當成「自己人」的情。他們的「情」,體現在不同的場合,例如有一次,在人多擠迫的地鐵上,在我前面坐着一個嬸嬸,一下子把我手上的行李袋放在她的大腿上。她對我說:「站着很累吧?這樣就不會重了。」有一次在光州的無等山行山時,路上的行山客不斷跟我們加油打氣,甚至給我們送上水果和紫菜包飯。
這可見韓國人的「情」是一份博愛的「情」,這與中國文化強調「親疏有別」之「情」是不同的。小時候媽媽常說:「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要輕易相信別人」,這樣雖然可以自我保護,但有時候卻又會減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錯過了見證人性美好一面的機會。
交流留學,是我大學生活中精彩難忘的一頁,亦是我青春歲月中最多彩的一頁。還記得出發當天,我把香港的「小熊餅乾 (Jenny Barery)」帶去韓國,把香港的味道送給五湖四海的新朋友;而回程那天,我把韓國的「辛辣麵」帶回香港,把韓國的味道送給家人朋友,我想,交流的意義本該於此。■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榮譽學士學生 陳穎欣
(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