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或忌諱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於不同地方都會存在,形成禁忌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產生於宗教,有的是來自世俗的習慣。
至於語言上的忌諱,主要是有人認為語言和事物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如果說了不吉祥的話,就有可能會發生不吉祥的事情,所以大家會迴避某些話語,並成為習慣。比如一個人死了,有時會避開「死」字,書面語會寫「逝世」、「永別」等,口語會說他「走了」、「不在了」等。
在香港雖然文化氛圍比較自由開放,但仍有不少人講求吉利,生活上也會出現一些禁忌語。部分禁忌語反映了香港和內地的文化差異,如大家能多加了解,就可以避免發生類似以下的尷尬情況。
話說有一位內地導遊帶一團香港人參加廣東省短線遊,這位導遊看到一對老年夫婦坐在後排座位,怕他們顛簸,就好心用粵語對他們說「前面有空位」,結果那對老年夫婦臉色都變了,怎麼也不肯坐到前面去。因為粵語的「空」和「凶」同音,「空位」聽上去就是「凶位」,如果那位導遊以「吉」代替「凶」,說「吉位」相信就不會有問題了。類似的還有「交吉」,普通話意思是「(房子)騰空了」。
差異主要兩種:讀音及意思
一般來說,粵普詞語在禁忌語上的差異主要有兩種:一種跟讀音有關,如普通話的「通書」,粵語為「通勝」,因為「書」、「輸」同音;普通話的「絲瓜」,粵語為「勝瓜」,因為粵語「絲」、「輸」諧音;一種與意思有關,如普通話的「淡菜」(貽貝的乾製品),粵語為「旺菜」,因為對做生意的人來說,當然選擇「旺」而不是「淡」。類似的還有普通話的「豬肝」、「乾杯」,粵語為「豬膶」、「飲勝」,但現在香港人也說「乾杯」一詞了。
考考大家,下面的粵語詞,在普通話中應該怎麼說呢?
涼瓜、豬紅、豬脷、伯有、通菜、鳳爪
答案:苦瓜、豬血、豬舌、伯母、蕹菜、雞腳
■李曉京
簡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網站:www.mandarin.edu.hk
電郵:pth@mandarin.edu.hk
(標題與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