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促進互聯網與產業融合 實現網絡應用全面普及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最新發佈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業態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強,對廣東經濟增長的帶動力越加凸顯。10月中旬,《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正式出爐,該計劃十分詳細地勾畫出了「互聯網+」廣東路線圖,全面指導互聯網創業創新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促進互聯網與廣東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互聯網應用與服務的全面普及。■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俊峰 廣州報道
記者看到,在《行動計劃》中提出了「互聯網+」創業創新、先進製造、現代農業、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現代商務、現代交通、節能環保、政務服務、公共安全、惠民服務、便捷通關、城鄉建設13項重點行動,選取與民生關係最緊密、最有利於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最亟待建設的領域,從經濟社會各方面綜合利用互聯網資源,提升廣東省綜合競爭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力爭2020年全面建成珠三角國家互聯網自主創新示範區。
建五個孵化基地育千企
根據《行動計劃》,到2017年,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互聯網創業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全省建成互聯網創新孵化基地5個,培育創新型互聯網中小企業超過1000家。到2020年,互聯網創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全面建成珠三角國家互聯網自主創新示範區。
創業方面,推動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惠州、汕頭、揭陽等市依托互聯網產業優勢,創建互聯網經濟創新示範區;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台;利用高新區、科技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設孵化器等互聯網創業平台和基地,為創客提供工作場地、數控機床、設計軟件等項目孵化服務。
針對「互聯網+創新」,運用互聯網加快產業集群、專業鎮協同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提升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實施互聯網創新計劃,扶持創新型企業、創業者、大學生開展產品、應用、模式創新。發展開源社區、社會實驗室等互聯網創新平台。
另外,支持開發互聯網APP新應用,創新購物、娛樂、旅遊等網絡消費模式,發展交通、連鎖商業、居民繳費等移動支付應用,開展房屋短租、拼車、家政等共享經濟業務。
五大方向融合廣東產業
通過互聯網與工業、農業等產業進一步深度融合,推動廣東省經濟和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特別在互聯網與先進製造融合方面,《行動計劃》從工業設計、技術研發、生產製造、管理服務、質量監督五方面提出重點任務。目標到2017年底前,建設10個省級以上互聯網型工業設計中心、50家智能製造示範工廠、100家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工業互聯網試點企業達150家。
其中,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互聯網型工業設計中心,發展工業設計資源網上共享、網絡協同設計、眾包設計、三維(3D)在線打印等互聯網工業設計新技術、新模式。研發環節中,加快研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件、故障診斷軟件等,突破新型傳感器、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核心裝置,發展智能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智能裝備和機器人。
同時,還要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開展智能製造示範,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重點在汽車、石化、家電、服裝、家具等行業開展機器人應用。培育發展網絡協同製造、大規模個性定制、線上線下(O2O)、柔性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形成基於用戶消費需求的研發製造模式。
電子商務新業態見增長
《行動計劃》提出,到2017年底前,全省網絡零售交易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達到25%,購物網民規模超過5700萬人。廣東省將着重從跨境貿易、行業商務、商務創新等方面開展「互聯網+現代商務」的融合。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為載體,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建設集保稅展示、物流、交易、服務於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深入開展「廣貨網上行」,搭建行業電子商務平台,推動中小微企業「上網觸電」,加強傳統商貿流通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同時,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聯網媒體,發展移動電子商務、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網絡營銷新模式。在餐飲、酒店、商場、旅遊等消費服務行業,培育發展線上線下聯動的體驗式消費等互聯網新商務。
全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在社會層面,《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使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的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令公共服務更加多元,惠民利民力度加大。
其中,在交通設施、出行服務和監管方面實施「互聯網+」,構建全省超高速車聯網,同時推進公交、出租、輪渡和軌道交通數據互聯互通。《行動計劃》指出,發展實時交通信息查詢、實時精確導航、交通事故預警、道路快速救援等智能交通服務。到2017年底前,實現對全省50%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感知覆蓋,全省城市道路實時車流速度採集率達到40%。另一方面,還可利用交通大數據挖掘分析人口遷徙規律、公眾出行需求、樞紐客流規模、車輛船舶行駛特徵等交通信息,提升交通運輸設施規劃建設、安全運行控制、交通運輸管理決策智能化水平。
另外,到2017年底前,廣東全省電子政務網絡互聯互通率達90%。建成3個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推廣20個大數據應用示範項目。到2020年底前,全省電子政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建成5個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推廣50個大數據應用示範項目。通過完善全省網上辦事大廳,推動各級實體行政辦事大廳向網上遷移,在「一站式」網上辦理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實行「一門式」政務服務模式,提升政府服務質量與效率。同時,建立政府數據信息資源開放機制,逐步擴大政府部門數據開放試點。
佛山建國際「互聯網+」交流平台
今年9月中旬,首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在佛山舉辦,成為廣東探索「互聯網+製造」搭建了世界級交流和合作平台。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互聯網與傳統製造,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等多種力量匯聚一堂,為珠三角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據了解,明年10月中旬,第二屆中國(廣東)國際「互聯網+」博覽會將繼續在佛山舉辦,將逐步打造成為國際上最大的「互聯網+」應用展示平台。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徐德龍在「互聯網+」博覽會上表示,「互聯網+製造業」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主要方向。作為中國製造的代表,以廣深佛莞為核心的珠三角製造業加快擁抱「互聯網+」,不僅是應時代之需,更是因轉型之勢。經過36年改革開放,廣深佛莞等9個地市形成的珠三角都市圈,以佔全國0.57%的土地面積,截至2014年已創下7.8萬億元的經濟總量,佔全國GDP總量的12%。然而,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的背景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珠三角製造備受挑戰。
「互聯網+」博覽會也為廣東創新驅動打開一個新窗口。3天裡,國內外456家相關企業展示智能製造技術,勾勒未來生產場景;20場高峰論壇,激蕩廣東互聯網業與傳統製造產業;機器人展區成為最旺展區......首屆「互聯網+」博覽會成為了中國「互聯網+製造」的交流交易新平台。百度、新浪、IBM、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等21個優秀「互聯網+」戰略合作項目簽約;國內外製造業巨頭共同出席「中國製造2025對話德國工業4.0大會」,佛山借此聯合其他10個中德城市發起「中德工業城市聯盟」......首屆博覽會同時成為了中國製造對外開放、世界製造業「量」與「質」對話碰撞的國際大平台。
高層語錄
要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新一輪產業發展機遇,認真研究互聯網給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變革,充分挖掘互聯網產業資源,努力在智能製造、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搶佔產業制高點,增創發展新優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
廣東將全面推進「互聯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攀登互聯網時代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峰,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作出新貢獻。--廣東省長朱小丹
企業福音:試點互聯網股權眾籌 助中小企融資
7月中旬,廣東省發佈《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創新完善中小微企業投資融資機制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要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內,統籌安排專項資金66億元,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效應,引導和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中小微企業投融資。其中,積極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試點成為扶持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融資新渠道。
「互聯網眾籌」作為廣受關注的創新融資工具之一,《意見》提出,要依托互聯網金融擴大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允許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註冊企業名稱或營業範圍中使用「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互聯網金融」等字樣,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試點,實現中小微企業股權眾籌的登記確認和流轉交易。支持開展中小微企業設備更新融資租賃,實行融資租賃設備產品目錄制管理,按設備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貼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票據貼現支持力度,設立「廣東省中小微企業小額票據貼現中心」,對中小微企業持有的小額商業匯票進行貼現。試點利用跨境人民幣貸款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探索推動自貿區內中小微企業按規定從境外借用人民幣資金,拓寬跨境人民幣貸款的資金來源和使用範圍。
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陳寶國透露,廣東一直走在全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前列,無論是平台數量、交易額,還是行業自律、創新等,均佔據領頭羊的位置。代表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的眾籌模式。業內專家指出,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籌資一直以來均依賴以銀行為中心的政府主導型金融體系,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等傳統融資模式籌資卻比較困難,因其既無固定資產可抵押,又無信用人可擔保。互聯網眾籌打破了這一局面,大大降低了其融資的難度,可使其在較短時間內獲得用以創新的資金,匯集眾多小規模的資金。而且,眾籌是伴隨着個人及中小企業的創新產生的,因此隨着眾籌模式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眾籌籌資模式會成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未來的主流籌資方式,為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應用範例:專家分析:「互聯網+」如何令環保更高效
《廣東省「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2020年)》全面提出了13項重點行動,其中「互聯網+節能環保」是重點行動之一。廣東「互聯網+環保」工作實踐已出階段性成果。佛山市環保局經過前期實踐摸索,佛山今年8月正式印發實施《佛山市互聯網+環境保護工作方案》, 目前已研究開發環境質量監測、污染因子追蹤、預警預報、環境決策、智能監管、信息公開等若干應用。
利用大數據提升管理水平
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朱雲認為,精準管理將促進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環保大數據、雲計算等手段將有益環境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他認為,環境保護主要目標就是保護人體健康,構建治理成本的技術數據體系,可以直觀進行減排策略評估及優化,甚至為環境污染事件提供定損、索賠參考。
要實現在線實時高效監管
在環境監管上對偷排偷放、治理閒置設施等行為取證難,使違規排污企業存在僥倖心理,環境科技界人士朱斌認為,「互聯網+環保」模式就是用數據和事實說話,企業難以抵賴,有力威懾違規排放行為。他提出,「從擁有數據到輔助決策,挖掘數據模型的價值。隨着數據的積累,分析結果越來越精確快速。利用技術手段,創新排污監管的工作模式。從以往監管被動、依靠人力與經驗轉變成主動高效監管模式。」
促政府社會公眾三方合作
廣東省環境信息中心副主任黎嘉明認為,「互聯網+環保」並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需要環保管理部門、環保企業組織、公眾三方共同完成,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互聯網大力提倡共享經濟、共享環保,為供需雙方搭建平台。環保管理部門要進行內部協作,做好環境監管、監控,並負責建立企業服務平台,公開環境信息;公眾可以通過環保管理部門了解到附近的環境質量和企業排放情況,並且可以接收到環境預警信息,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可以通過微信舉報;環保企業組織建立起企業協會平台和推廣聯盟,對公眾宣傳環保理念、推廣環保產品、發佈分析數據、回收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