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投資研究部研究員
進入10月以來,滬指持續上升,從10月8日的3,143.36點到11月18日的3,568.47點,漲幅達13.52%。不僅如此,進入11月份之後,場內融資淨買入已突破千億元大關,投資者新增開戶數持續攀升,市場投資信心逐步回升。
然而,就在內地投資者信心不斷恢復、股市逐漸回暖升溫的同時,外資卻再一次悄無聲息地撤退。數據顯示,自10月16日至11月13日,滬股通持續處於資金淨流出狀態。截至11月13日的連續19個交易日,滬股通累計淨流出資金245.6億元。從11月4日開始,滬股通的淨流出金額出現明顯的加速,與此同時,滬指持續上漲,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參與滬股通的外資存在着趁A股反彈之際逢高減磅的可能。
滬指「進二退一」持續走高
縱觀歷史,外資機構精準逃頂抄底的一幕屢屢上演。回顧最近幾次外資精準抄底逃頂的數據:在6月初至6月15日前後的時間內,大量的資金紛紛撤離新興市場,隨後,市場出現非理性下挫的走勢;7月8日前後,外資唱多A股,A股迎來階段性底部;8月18日,A股再度出現一輪非理性下跌行情,而在8月底的時候,外資再度看好A股投資機會,9月份A股出現回暖;進入10月份以來,A股市場更是被多家外資機構看好,滬指也在一路「進二退一」地持續走高。
縱觀這幾次外資抄底逃頂的動作,實則具有了一些共性。就拿外資逃頂來說:在策略方面,外資機構往往會選擇在市場估值大幅抬升之後來採取消極做空的策略;在逃頂時點的選擇方面,往往選擇在市場估值回歸至相對合理的區間;在市場情緒方面,總會在市場處於相對樂觀的氛圍下,進而轉變對市場的態度。
當下,A股市場出現持續反彈的行情,參與滬股通交易的外資為何要趁A股反彈之機而逢高減磅?原因在於:
首先,近期A股漲幅過大,A+H股之間的價格相差懸殊,使得H股的投資價值顯現了出來,當滬港兩市相同股票價差拉得足夠大時,同樣的H股標的比A股價格便宜很多,境外投資者遂將資金撤回香港市場;其次,美聯儲的加息預期正在升溫,而此時A股股價一路上漲,出於避險的考慮,境外資金利用美元升值預期,逢高拋售人民幣計價的資產,投資美元資產;最後,無論是10月的PPI、CPI、PMI,還是內地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攀升,都說明了中國經濟已進入風險較大的通縮周期,顯然在缺乏經濟面的支撐之下,股市不可能長時間如此「任性」上漲。
外資「先知先覺」耐人尋味
對於外資機構來說,所具備的優勢是內地普通機構和大多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為其精準抄底逃頂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一方面,外資機構對政策消息有着非常靈敏的嗅覺,當屬外資機構的特殊優勢。縱觀歷史,當內地市場發生重大性的事件或者是發佈重要性的數據之前,外資機構總能夠以其靈敏的嗅覺作出相應的策略調整,以適應政策出台後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外資機構還掌握了廣闊的消息渠道,而對於以政策為主導的A股市場而言,這一優勢也進一步強化了外資機構操作的精準性。
正因為如此,每逢A股出現牛熊分界或者階段性行情突變,外資機構總能夠「先知先覺」,使用其嫺熟的操作,精準地抄底逃頂成功。
經歷了多年來的實踐,外資機構的一舉一動,也逐漸引起了市場投資者的高度重視,外資機構也通常成為了市場的風向標。在A股持續回暖的當下,外資趁機逢高減磅,值得廣大投資者思考,並再次引起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