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星 立法會議員(金融界)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十三五」規劃為眾多產業帶來機遇。香港要抓住機遇,趁勢而行,特區政府及企業都要做好準備,各項前期工作宜盡早踏實地鋪開,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及均衡發展,爭取打開新的局面。
今年初,行政長官在2015年的《施政報告》中透露,為配合國家「十三五」規劃,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議。及至7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稱:特區政府已經把如何可以繼續在「十三五」規劃留有港澳專章和對其中內容的大概想法,與發改委及港澳辦交換意見。特區政府對「十三五」規劃之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故此大家都期待「十三五」規劃能與「十二五」規劃一樣,對香港的角色能有明顯及專門章節說明。內地在本月初發佈了「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全文,筆者留意到,「十三五」規劃既保留了香港角色的章節(部分與澳門並提),而且篇幅有所擴大,令人欣慰。
香港的金融樞紐地位不可取代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到「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此表述跟「十二五」規劃一致,在此大前提下,加入「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之說明;此外,還提出「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港澳合作平台建設。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
筆者注意到,這是第一次提及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這就帶出一個重要訊息:儘管其他金融中心極力爭取離岸人民幣業務,而且取得一定進展,但香港的「樞紐地位不可取代」,不只沒有被削弱,而且要鞏固及加強。值得注意的是,特區政府也曾向中央提出「深化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方向,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顯然內地已肯定了香港作為「樞紐」的作用,而且會進一步充實、發揮。據內地學者指出,香港的「樞紐」地位跟香港本身所具備的獨特因素有關:一是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業務規模迄今仍是最大;二是香港在人才、機制、國際認可度以及金融安全程度等具有極高水平;三是香港在匯率結算上較為便利。
抓住機遇 迎難而上
除了上述章節外,還有一些領域是香港可以更有作為的,如建議提到「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此段描述彰顯出儘管近期內地的金融市場出現一些波動,但金融改革的大方向並沒有轉變,香港憑藉本身的獨特優勢,正好扮演其「防火牆」及「試驗場」的角色。在「十三五」期間,香港還可以利用其融資實力及資產管理的經驗支援亞投行的籌建和營運,並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面向全球性的競爭及與國際實務接軌。
筆者以上主要談到金融,但其實「十三五」規劃為眾多其他產業均帶來機遇。香港要抓住機遇,趁勢而行,同時特區政府及企業都要做好準備,各項前期工作宜盡早踏實地鋪開,正如古語有云:「凡事預則立。」筆者同樣注意到,「十三五」規劃在長達兩萬多字的建議中,提到「創新」一詞逾70 次,恰好特區政府的創新及科技局即將成立及投入運作,良機當前,各方宜迎難而上,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及均衡發展,爭取打開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