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月前,屠呦呦教授因青蒿素之研發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成為首獲醫學類諾貝爾獎之中國人,更是首位獲獎之女華人。此份殊榮背後,不可忽視的是她與其科研團隊付出的艱辛與汗水。文革十年浩劫,對中國經濟、科技、文化造成了嚴重打擊,幾乎全國的科研工作都處於停頓癱瘓狀態。然而一是飽受瘧疾之苦的民眾,二是支援越戰之決心,使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決心直面困難,經過不斷的實驗、考證,終於順利完成該科研項目(為了保密起見,當時該項目別名為「523任務」)。
從1961年起, 逾380次實驗、190份樣品、2000張卡片和多種提取方法,才使得她們從黃花蒿中合成青蒿素治療瘧疾。更為確保藥物安全,她和同事親身試藥,許多同事都因此罹患多種後遺症,她自己亦患了中毒性肝炎,時時發病。若非堅韌之定力與毅力支撐,必不能研究成功、獲得如此巨大成就,挽救千萬人之生命。事實告訴大家:成大事者必有頑強之定力與毅力。
屠呦呦科研團隊之成功使筆者回憶起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書寫之《晁錯論》一文,在蘇軾看來,晁錯之所以會招致禍身,是因其發現社會不穩定的內因,卻缺乏應有的定力和臨危不懼的精神,勸諫皇上削藩之時卻「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挑起「大難」卻不願為天下人擔當「大難」,只願保全自身,最終自取其禍。孟子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定力,作為成功之路上必然之考驗,有人視之為「攔路虎」,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最終毫無建樹;有人卻將其當做「試金石」,愈挫愈勇、奮發有為,最終收穫碩果。「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從某種意義上講,擁有定力可以使我們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念,亦使我們充滿力量、精益求精,打好有把握之戰。
除了定力,還需要堅強的毅力支撐。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十分重視個人的思考能力及毅力,認為在充分的思考力及毅力水平下完成的科學實驗成功的幾率會更大,最終不負眾望,成為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之科學家。細數近代成功之科學家,無不遵循着此番「定律」。在此寄語想從事科技創造的青年朋友,不妨先向成功之科學家學習其知識理論、吸取他人先進經驗,再保持定力與毅力,不斷努力、專心研究。只有如此持之以恒,最後才能有所收穫。
由於近年來中國科技大躍進,出了許多科學家及科技行業之企業家,前者得享榮譽,後者名利雙收,引得青年學子競相追隨。但沒有定力毅力,難成大事。當然,在通往成功之路上,此外還應具備「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之警醒之心。「遇危不氣餒、定心破困境,居安不忘危、細心防險境」才是正確之為人處世之道。以成功的科技人物為師,堅持定力與毅力,才是爭取成功之道,願與你們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