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古鎮廟會


■王大慶

廟會歷史悠久,起源於東漢時期。當時廟會只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漸漸融入集市交易,再後來,又增加了娛樂活動。由於廟會這種民俗文化活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因而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近年來,隨荍麰眸}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以及大力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城鄉各地廟會興起,規模可觀,特色紛呈,令人欣慰。

筆者生在古城長在古城,對於廟會可謂是經常耳聞目睹,印象比較深的要數「安豐廟會」和「時堰廟會」。千年古鎮安豐自古宗教盛行,寺廟林立,建有七十二個半廟堂,「廟會」活動頻繁,且名目繁多,如太陽會(紀念明朝崇禎帝殉國)、東嶽會(紀念東嶽黃飛虎)、關帝會(紀念三國關羽)、華佗會(紀念神醫華佗)、龍王會(敬龍王)等等,特色最明顯規模最大的要數北都天廟的「都天盛會」。北都天廟建於明萬曆年間,廟內供奉茩藆N名將揚州都督張巡(稱都天菩薩)、明代忠臣速報使司楊繼盛(稱速報菩薩),每年的五月十八日和九月十六日,為紀念張巡和楊繼盛這兩位民族英雄,安豐都要舉辦兩次傳統的廟會。

廟會前一天,廟裡照例封門閉客精心做準備,為敬奉的菩薩更換新袍和帽靴。晚上祭神,奉上豬頭、花魚、公雞六隻眼供品,然後點燭、焚香、燒黃元噴酒。迎會這天,山門大開,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拜佛,從早到午,絡繹不絕。飯後二時許,青衣班、黃衣班將敬奉的菩薩請上七頂大轎,每頂轎子配八名轎夫相抬。出巡時,黃衣班頭戴黃帽,身荈嬰滫滷m雲繡邊上下裝,護衛在都天菩薩的前後。轎前有數十人排成四路縱隊的香客信徒。青衣班穿戴一律青色,亦有數十人,護衛茬t報菩薩前行;各吹手隊夾雜其中。隊伍最前面,有四人扛茠滿u肅靜」、「迴避」的四塊牌子,為大隊作前導。接茼酗G人各挑一面大鑼,鳴鑼開道,蒼蒼鑼聲,讓人肅然起敬。接茯O高蹺隊,化妝成唐僧師徒取經人物的模樣,張揚表演,篤篤前行。迎會隊伍所到之處,沿街各商店紛紛擺設香案迎接神靈,有的還置放供品,以期神靈在門前停留。觀看的人群更是擠得水洩不通,成千上萬。整個迎會隊伍從南路祭集中出發,沿大街向北至北路祭,最後返回都天廟請菩薩登上原位,至晚上八九點鐘方告結束。迎會期間,五湖四海的客商雲集安豐,在華佗廟廣場和蛤子洞廣場等處擺攤設點,交易南北貨物;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紛紛爭先搶場出台亮相,唱小曲的、玩雜耍的、搞雜技的、擺小吃的、設藥攤的、賣西洋景的、算命打卦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這是我小時候見過的「安豐廟會」。如今的「安豐廟會」又融入了踩街活動。每逢廟會,修舊如舊的安豐古南街,張燈結綵,彩旗飛揚,龍燈騰躍,花旦輕舞,鑼鼓鏗鏘,笛聲悠揚,京劇悅耳,民俗表演有聲有色,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戈湘嵐、王艮、吳嘉紀、侯湘石、周法高等眾多的名人故居點綴其中,盡顯古鎮千年文化底蘊,令遊人讚不絕口;鮑氏錢莊、穀香齋食品店、春和傳統手工布鞋、古玩市場等百年老字號商舖再現昔日繁華,讓人流連忘返。

與「安豐廟會」相媲美的是水鄉民俗「時堰廟會」。時堰是清代著名水利學家馮道立的故鄉,與曲(曲塘)、海(海安)、姜(姜堰)、溱(溱潼)同為蘇中里下河五大古鎮之一,歷史悠久,交通便捷,人文薈萃,宗教盛行。唐朝至清朝中葉,先後建有七十二座廟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時堰都天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年,香火鼎盛之時彌佈戴南、張郭、溱東、台南、白甸等周邊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十月初十的都天廟會,聞名於四鄉八鎮,盛況空前,不幸毀於文革,直至2011年農曆五月十八都天菩薩誕辰日才得以恢復。自此,每逢廟會日,迎會的隊伍便準時匯聚到時堰八卦洲萬年禪寺,善男信女紛紛燒香祈福,然後,迎會隊伍從萬年禪寺出發,沿三洪路、興時路、三里路、建設路、人民路到時堰都天廟結束。舞龍隊、腰鼓隊、扇子舞隊、八仙隊沿途表演。鄰近的興化、姜堰、泰州、海安、戴南、張郭等地的文藝團體也趕來助興。活動期間,來自周圍縣城、集鎮的客商也雲集在時堰鎮政府前大街上,數百個攤位首尾相接,商品有時堰農具、時堰特鋼五金、時堰木雕、時堰蒲包、時堰茶乾以及時堰魚湯麵、刀切手岌恁B蟹黃肉包、鹽水乾、生粉餅、鳳糖糕、油炸蝦等特產。寬闊的時南河水面上,更是停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的船隻,從事魚、蝦、蟹、甲魚、河蚌珍珠等交易,人流如潮,船隻如梭,規模空前,充分體現了水鄉古鎮的文化特色。廟會期間,遊人還興致勃勃地觀瞻清代著名水利學家馮道立故居、務本堂水龍會所、當代著名雕塑家吳為山雕塑藝術苑、石頭橋、石板街、百年古井等景致。廟會演繹成一個集傳統民俗宗教文化、現代群眾文藝、集市貿易、旅遊文化等於一體的社會特色文化節日,吸引了眾多百姓、商家參與其中,既繼承和發展了傳統民俗文化,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有茖滮d年歷史的廟會活動傳承至今,活動內容是愈來愈豐富多彩,參與人員也愈來愈多,這利於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有利於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但一些地方的廟會也存在審美取向含糊、品位不高、文化內涵不夠、缺乏開發的問題,因而在加強對廟會文化活動管理與引導的同時,如何傳承和發展廟會文化,積極創新活動的形式和載體,使廟會文化活動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與現代社會人際交往相結合,與商業營銷和旅遊活動相互動,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平台和地方經濟的增長極,無疑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古鎮廟會 (2015-11-21)
書若蜉蝣:樓梯街歌謠 (2015-11-21)
文藝天地.詩情畫意:趙素仲作品--詩畫禪心(十六) (2015-11-21)
亦有可聞:明史之趣 (2015-11-21)
試筆:不打算寄出的信 (2015-11-21)
豆棚閒話:翻譯的問題 (2015-11-21)
歷史與空間:奇葩逢春 (2015-11-17) (圖)
字裡行間:高雄「爬格子」的三個時期 (2015-11-17) (圖)
詩詞偶拾:選擇 (2015-11-17)
豆棚閒話:堅守立場與忠於歷史 (2015-11-17)
來鴻:秋雨滴梧桐 (2015-11-17) (圖)
歷史與空間:千年軍寵今說馬 (2015-11-14)
書若蜉蝣:中上環的里巷歌謠 (2015-11-14)
浮城誌:旅程 (2015-11-14)
亦有可聞:作假與鴉片 (2015-11-14)
生活點滴:陶老師 (2015-11-14)
文藝天地:畫中有話 (2015-11-14) (圖)
歷史與空間:長葛叩訪葛天氏 (2015-11-10) (圖)
字裡行間:劉以鬯的「垃圾」 (2015-11-10) (圖)
詩詞偶拾:晨光 (2015-11-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