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滬港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上海市政協常委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關於「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昨天,上海市委副書記應勇,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沙海林率上海代表團蒞臨香港,出席滬港經濟發展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動和第八屆滬港大都市發展研討會,考察學習香港金融、現代服務業發展經驗,商討推動滬港加強合作交流事宜。上海和香港同為百餘年前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國際化大都市,雖然在不同社會制度下走過的發展道路各異,但現在都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各自在國家戰略中肩負着重要責任。從「十三五」規劃的大背景看滬港合作,兩地在許多領域可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如能把握機遇,找準合作的切入點,定能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雙雙收穫紅利。
在兩個金融中心建設中互利
對於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一些人總是擔心會衝擊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其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理由有三:其一,從發展現狀看,滬港兩地的金融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海的金融業與香港差距較大。比如資本市場的深度、在股票市場的活躍度、籌資能力以及衍生品交易上,上海都不如香港;再比如在外匯市場方面,香港的交易量也要高出上海數倍。這些差距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趕上的。因而,雙方金融合作可以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更強的合力。其二,從國家戰略看,滬港兩地的金融業同時面臨巨大機遇。香港和上海合作的重點不是做「存量」,而是做「增量」。「十三五」期間,中國要從貿易大國轉變為貿易強國,需要走出去的不僅是「中國製造」,還有「中國資金」, 這將形成數額龐大的資金流。這其中蘊藏巨大機遇,如果兩地能夠取長補短,在金融領域攜手合作,一定能在增量業務中「掘金刨銀」。其三,從過往經驗看,內地的每一輪對外開放都提升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從1979年改革開放的啟動,到1992年改革開放再起航,再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香港作為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繫人」都得到了實惠。
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不同於以往,不僅是規劃中國,也是在規劃亞洲、規劃世界,重塑全球經濟版圖,這樣的大手筆僅靠一個金融中心是不夠的,需要滬港兩個金融中心同時支撐。
在「一帶一路」專業服務中互補
如果把滬港兩地的優勢產業進行比較,香港的專業服務勝上海一籌。這是由於香港比上海開放得早,有豐富的國際服務經驗、業務精湛的專業人才隊伍,以及廣泛的人脈。但上海的一些優勢也是香港不具備的。比如,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等,這是由於上海自身的科研力量雄厚,又背靠「長三角」,內聯長江經濟帶,打通了產品研發、產品製造、資源供應的各個環節。兩者各有所長,滬港合作的大文章,完全可以在專業服務領域做深做透做廣。
「十三五」規劃為滬港在專業服務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機遇。比如「一帶一路」建設需要8萬億美元投資,這些投資將由中國主導,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型裝備貿易,上海及其所牽引的長江經濟帶有強大的工程建設能力和大型裝備製造能力,但對國際貿易規則的熟悉程度遠不如香港,如果滬港之間建立「綠色通道」,上海充當聯接內地市場的「接力站」,香港充當聯接國際市場的「聯繫人」,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攜手做專業服務,一定能優勢互補,雙方得利。
在理念制度環境創新中互惠
「十三五」規劃具有很強的前瞻性,規劃五年,着眼百年。因此,滬港兩地必須以創新拓展合作空間。目前,滬港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創新。一是理念創新。滬港交流合作應該明確三個理念:不僅是滬港兩點之間的對接,更是滬港領銜、多點對接;不僅是面向香港和內地市場的合作,更是瞄準全球市場的合作;不僅是拿現有資源進行整合,更是拿創新資源進行整合。樹立這三個理念,才能打開合作視野,選對合作路徑。
二是制度創新。滬港兩地的制度創新已經有了一個成功範例-「滬港通」。香港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高、國際投資者多、監管經驗豐富,內地經濟體量大,未來依靠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的需求大,上市資源豐富。「滬港通」啟動之後,兩地架起了一座橋樑,讓內地投資者能夠更加「陽光」、高效地進入香港市場,也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了難得的拓展業務的機會。「滬港通」只是開了一個頭,兩地通過建立一種新制度,開創一個共同發展的新領域,應該是今後合作的一個方向。
三是環境創新。此輪深化改革中,上海自貿區建設通過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用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和監管模式,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這是環境創新的一個大動作,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香港成熟市場經濟體系的經驗和做法。
在人才信息多元發展中互通
滬港合作還有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是人才和信息的互通。以往內地金融業開放程度不高,香港在金融等方面的優勢對內地來說「高大上」,現在從「十三五」視角觀察,香港的這些優勢已經有了用武之地。
從人才方面看,上海建設金融中心非常需要引入國際金融的高端人才,而香港是最適合的引入地,香港的金融人才不僅具有國際市場先進成熟的操作經驗,相比歐美金融人才更熟悉內地市場,雙方合作的潛力很大。同時,上海還需要通曉國際貿易、專業服務、法律的大量人才,香港也可以為其提供;而近年來香港經濟增長緩慢,就業創業形勢並不樂觀,滬港合作拓寬了年輕人就業創業的通道。
從信息方面來看,上海在金融等領域要與國際接軌,需要來自香港的信息,因為香港熟知國際業務;香港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做好專業服務,同樣需要來自上海的信息,因為上海「總部經濟區」的魅力不可小瞧,內地的許多大企業都把總部設在上海,上海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商業信息源,雙方信息互通,有助於拓展合作空間。總之,兩地合作互利互補互惠互通,前景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