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設有高端生物科技實驗室,旨在培育學生成為科學家。圖左為校長陳榮光。 黎忞 攝
保送實驗有成高中生 赴美國際腦神經會議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黎忞) 要培育年輕人對科學的興趣,及早嘗試接觸尖端科技是其中一個方法。中小學界近年先後因應熱門的生物科技成立專門實驗室,分別透過高端儀器的神經細胞相關實驗,以及讓實驗走進社區,於原有科學課程以外為學生增益。其中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特別設有校本生物科技課程,內容涉獵細胞及基因工程,更有高中生藉實驗結果參與國際腦神經科學會議,見識最先進的科研發展。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與陸慶濤小學為「一條龍」學校,身兼兩校校長的陳榮光表示,現時香港小學和中學課程在科學教育方面未能連貫,小學常識科涉及科學部分甚少,而初中生雖然可修讀綜合科學科,但升讀高中後,如學生偏重文科或商科,便失去接觸科學的機會。為改善有關情況,羅氏基金中學在2004年創校時便特別開辦初中校本生物科技課程,邀請香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孫嘉俊擔任科主任,並在翌年成立生物科技實驗室。同一時間小學部亦推行先導計劃,具有科學天分的小六學生更可參與青苗科學家(Budding Scientist)課程,以及早培育其科研興趣及才能。
「動手做」課程「以實驗為本」
開辦校本生物科技課程有不少挑戰,孫嘉俊直言,由於生物科技知識對初中生來說或較為艱澀,加上沒有同類課程參考,一開始時對此有所保留。不過經校內老師團隊詳細商討,認為可以集中學生「動手做」,遂將課程「以實驗為本」,希望可較單純學習理論更有效率。有關校本課程包含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倫理、環境科學和健康知識五大範圍,中一級以學習生物分類學為主,中二學習生物細胞培植,中三則需學習基因工程,同時在中三學生需提交一份年終報告。
陳榮光指,透過「動手做」可及早培育學生興趣,而若他們的研究是有成果,校方均會保送其參與國際會議。其中現就讀中六的學生馬皓謙和周柏臻,前年便曾以中藥霍山石斛對腦癌細胞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獲安排到美國參與國際腦神經科學會議。
動用400萬資源捐款增高端儀器
為配合生物科技科,該校近年多次獲得捐助以優化兩所實驗室,至今已動用近400萬元資源和捐款增設高端儀器,其中達雅高生物科技實驗室設有腦細胞培植儀器、倒置顯微鏡及影像系統和超低溫雪櫃等等,水平直識大學的一般實驗室。陳榮光指,期望實驗室成為學生的實驗基地,並讓校本生物科技課程及常規物理、化學和生物科可相輔相成,培育學生科學素養,為社會提供更多科研人才。
嗇色園斥資千萬設流動實驗室
此外,為向社區推動學習生物科技的風氣,嗇色園年前亦投放1,000萬元設立生物科技流動實驗室。負責該計劃的前港大基因研究中心經理麥惠南指,自8年前協助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成立生物科技教研資源中心後,經常接觸對於科學充滿好奇心和興趣的年輕學生,令他覺得「學習生物科技越早越好」,因而產生成立流動實驗室的念頭。流動實驗室車長12米,目標對象為中小學生、幼稚園生和社區人士,最多可容納40人,車內有實時視像教學設備、恆溫器、光譜儀、漩渦攪拌器和電泳凝膠文件系統等等,將生物科技教育走進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