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歷屆文憑試的寫作卷,近年似乎已有固定的出題模式,第一題主要是記敘文,要求考生記述一次事件或經歷,並抒發感悟,第二題多為話題作文,須圍繞一個主題如「成長」、「夢想」等作出深刻的反思,而第三題則類近以往的論說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學宜在應考前找出個人比較擅長的文體,嘗試分析和歸納做得好的地方,從中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發揮的寫作公式,而筆者以下將集中討論記敘文,若是較善於寫這類題目的同學,可作為參考。
記敘類的題目大多已預設要抒發的個人體會,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着重考核同學能否充分鋪墊其情感的轉折,並顯得流暢自然,其中我們可從題目的重要字眼着手,擴闊文章的發揮空間。就以「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為例,同學應盡量利用「一天」的變數,如這個「一天」指的是星期六,便可善用周末參加活動的機會,留意到平日見不到的細節,或加入與同行者的比較,以深化個人的感悟。
出乎意料又合情理
另外,這類題目的設計以貼近考生的生活經驗為主,同學在取材上很難做到獨特新穎,故此宜多着墨於把故事說得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合乎情理,不致單調呆板,而其關鍵是在於將文章的情境表現得「比現實更真實」。
例如「記敘你曾面對的一次重大的抉擇,而這次經歷也讓你更了解自己」一文,許多同學都會寫中三選科的經歷,一般離不開文理之爭等問題,但我們須進一步考慮如何具體呈現「了解自己」這個過程。如「我」希望將來能當一名作家,想要修讀文學,但父母卻提出作家很難謀生,而讀理科會較有發展前景,再加上「我」得知本想讀文學的朋友亦決定妥協選擇商科,最後「我」通過閱讀某篇作品,回想起自己當初想當作家的初衷,堅持選讀文學。
同學自身或許沒有完全經歷過上述的情節,但將這些衝突聯繫起來,便能製造合理的劇情轉折,又能保持文章的真實感。■馬燕雯 中文尖子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