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行政長官梁振英(左二)在大嶼山東涌出海視察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工程進度。 資料圖片
資料A
香港近年發展緩慢,被周邊競爭對手超越,土地供應不足、缺乏大型綜合項目帶動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嶼山是本港最大島嶼,面積接近150平方公里,約為港島的兩倍。
特首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大嶼山,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頭經濟,並且研究進一步開發大嶼山東部水域和鄰近地區,建造優質的「東大嶼都會」,使之成為新的核心商業區,容納未來新增的人口。
這個戰略方向,是符合香港發展實際的步伐。開發大嶼山可望解決制約香港發展的燃眉之急,實現產業、就業、居住等方面的綜合突破。大嶼山已成為特區政府未來的重點發展區域。
資料B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形容報告對大嶼山來說是翻天覆地的災難性建議,指大部分建議為配合珠三角經濟發展,以綠色旅遊為名,消費港人珍貴的生態環境,擔心「香港後花園」最終會被內地人逼爆。
他又推算,連帶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東涌新市鎮擴展和三跑等項目,大嶼山一帶填海面積達約2,200公頃,等於三分之一個香港島,對區內生態將有嚴重破壞。
資料C
在目前本港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加上事事政治化的氣氛,大嶼山發展計劃恐怕難免遭到狙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已經阻力重重,開發大嶼山亦很可能被加上「出賣香港」、「深圳後花園」等等的「罪名」,發展舉步維艱。因此,開發大嶼山計劃有必要充分諮詢各界意見,做好事前解釋游說,盡可能照顧各持份者的利益,讓公眾清楚認識開發大嶼山對香港的重要性。
想一想
(a) 參考資料A及資料B,指出兩種主張的可持續發展觀。
(b) 參考資料C及就你所知,香港政府在發展大嶼山計劃時可能會遇到什麼障礙?
(c)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開發大嶼山新區域?
參考答案
(a) 經濟 VS 環境
港府:產業就業居住綜合突破
財富對現今人類的生活非常重要,至少財富能滿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因此,維持經濟的可持續性是至為重要的,因為沒有財富人類也活不了。
經濟活動主要考慮兩大因素,分別是成本和效益。當效益大於成本時就有利可圖,而有利可圖的項目才得以發展及推廣,並把其盈利投入其他經濟活動,以維持經濟的可持續性。
經濟的可持續性泛指透過改善個人福祉,以至整體社會的福利。開發大嶼山可望解決香港發展受制約的現況,實現產業、就業、居住等方面的綜合突破。
環保團體:避免過度開發
環境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地球整體的承載能力和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且人類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轉的。當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高於其回復率時,世界便處於環境不可持續的狀態。人類必須保護和善用自然資源,避免過度開發,進一步劣化環境。
此外,人們須透過制定經濟上可行的解決辦法,盡量減少對生態的損害,藉以保持生物多樣性和保證生態系統可恒久地運作。
(b) 缺乏社會凝聚力
社會凝聚力是指社會大眾凝聚在一起。事實上,所謂「凝聚」是指信任、參與、幫助,以及歸屬感。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一些持份者不理會其他人的利益,社會便會出現分化,這種情況如長期持續的話,社會充滿怨氣和戾氣,人們的工作動力與生產力亦會受到情緒所影響而下降,對經濟發展百害而無一利。
社會凝聚力是衡量社會和諧與各階層之間關係的重要概念。社會和諧,市民安居樂業,對政府的管治表現滿意,社會凝聚力就上升。生活素質的改善會受社會凝聚力的影響,當前的香港社會凝聚力較弱,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政府施政難以達成共識。
目前本港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加上事事政治化的氣氛,大嶼山發展計劃恐怕難免遭到狙擊。政府縱有全盤開發大嶼山等新區域的計劃,亦難以獲得市民的支持,生活自然難以獲得改善。
對社會公義觀點
不同人士對社會公義有不同觀念,這成為維持或改善香港居民生活素質的其中一個障礙。例如部分香港市民贊成大嶼山等新區域的開發,能夠改善經濟和社會問題。一些保育團體則有所保留,對政府發展深感不滿,並認為政府不重視環境的保育。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已經阻力重重,開發大嶼山亦很可能被加上「出賣香港」、「深圳後花園」等等的不公義的「罪名」,發展舉步維艱。
由於不同的持份者對社會公義有不同觀點,有些市民認為應該優先發展經濟,有些市民卻認為保育才是公義,這些不同的觀點令政府在施政上難以取捨。
(c) 我在很大程度上不認同開發大嶼山新區域,原因如下:
在政府預測下,香港的人口在2030年將會增長至840萬人。短期而言,新區域的開發主要集中在市區的東九龍和西九龍發展用地,但長遠來看,人口增長最終會使市區發展飽和,因此新區域的開發將會進一步分散至新界地區。大嶼山等新區域的開發仍然是有理可循的。為確保更平衡和可持續的發展,未來的新界地區將會採用中低密度的發展模式,為市民提供有別於市區高密度模式的生活環境。
然而,大嶼山以綠色旅遊聞名,「東大嶼都會」連帶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東涌新市鎮擴展及三跑等項目,大嶼山一帶填海面積達約2,200公頃,等於三分一個香港島,對區內生態很可能有嚴重破壞。
可發展舊區或鄉郊
其實政府還有其他的發展方法。首先,政府可發展舊區。近年香港城市老化的問題使舊區市民的生活素質不斷下降,這些地區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已不能達到「世界級城市」的標準。如灣仔、九龍城等區的住宅、商業和工業樓宇漸見殘舊,這些地區又缺乏休憩用地和社區設施,土地使用效率低,住屋和衛生環境亦比較惡劣。因此,市區重建更新將是解決這問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合適辦法之-,即重建發展、樓宇復修、文物保育及舊區活化。
其次,政府可考慮運用鄉郊的保育地區。香港在推動城市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現時郊野公園、特殊地區、保育地帶等法定保護地區,約佔43%的土地。在「密集城市」發展模式的優勢下,未來20年的發展估計只需多開發2%的土地(香港城市化地區的面積只佔全港土地的21%)。因此,運用小部分鄉郊的保育地區即可滿足未來多年的發展需要。
總括而言,由於大嶼山發展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並加上還有其他發展方法,因此我在很大程度上不認同開發大嶼山新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