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東涌東面主力發展住宅及商業中心區。 資料圖片
考試將近,相信同學正積極作應考準備,開始要整理溫習的材料。筆者認為,除了歸納以往所學的課題外,還需要掌握最新的資訊,以增加答題素材。
香港的土地發展向來是重點的時事議題,而近來備受關注的相關新聞,必然為「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政府早於2014年1月已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並提出「東大嶼都會」的人工島填海建議,直至本年度的施政報告發表,便宣佈將會開展有關的公眾諮詢。
許多同學往往會就此止步,僅僅了解到有「東大嶼都會」這個計劃而已,但在實際答題時,又不知如何應用。其實我們只是需要多做一步,嘗試運用不同的思考框架,如「持份者」、「成效」、「正負影響」等分析,梳理出值得討論的地方。
民生環保發展時有矛盾
以「東大嶼都會」為例,我們首先從「持份者」出發,這項政策的推行目的,是旨在增加長遠的土地供應,建設能夠容納40萬至70萬居住人口的社區,同時政府亦希望將「東大嶼」建造成繼中環、九龍東後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配合珠三角經濟的發展,因此預計的受惠者眾多。
可是,「東大嶼都會」的建設,亦會引起一些環保和居民團體的憂慮,如填海工程對於附近環境生態的影響、開發規模無法控制,以及本土社區的民生發展等,可見「東大嶼都會」的人工島計劃具有多方爭議。
成效短期內難料
關於「東大嶼都會」發展計劃的成效,顯然在短期內是難以確定的。人工島的工程浩大,將來所需的開支和時間或會大大超出預期,未能同步配合屯門赤鱲角連接路、港珠澳大橋和機場第三條跑道等大型基建的發展機遇,存在「大白象工程」的隱憂,就此政府還需要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和諮詢工作。
當我們掌握議題的討論關鍵時,便能將其活用為答題素材,如「東大嶼都會」可作為分析當政府推行政策時,在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能否取得平衡的例子,亦可成為其中一個探討政府如何應對長遠土地和房屋需求的研究方向。 ■馬燕雯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 中文大學中文系四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發展大嶼山 為社會長遠謀劃》,香港政府新聞網,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infrastructure/html/2016/01/20160131_180348.shtml
2. 《北大嶼山建經濟房屋走廊》,香港《文匯報》,2016年1月14日,http://pdf.wenweipo.com/2016/01/14/a10-0114.pdf
3. 《陳茂波:發展東嶼不碰郊野公園》,香港《文匯報》,2015年10月19日,http://pdf.wenweipo.com/2015/10/19/a26-1019.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