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廖國敏擔任「聖誕園林音樂會」指揮。 香港電台提供
來自澳門的廖國敏,是港澳近年頗受矚目的指揮新星。短短十幾年,他從澳門走到香港,再到美國、歐洲,在他心裡,指揮家是一個永遠不能停下來且一直要追求進步的工作。三十幾歲的年紀,他已受聘擔任費城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又奪得「國際史雲諾夫斯基指揮大賽」第二名(首獎從缺)及觀慾j獎,實力不容小覷。
去年年尾,廖國敏再度參與香港電台第四台的「聖誕園林音樂會」,在香港公園奧林匹克廣場與樂隊共同帶來極具新意的貝多芬曲目,一改眾人心中貝多芬的嚴肅形象。與2014年首次在香港指揮露天音樂會時的新鮮感相比,這次他感受到更多的是溫馨,「在演出開始之前,因觀眾入場的地方就是我預備上台的地方,許多觀眾跟我打招呼並給我加油打氣,甚至有參加過2014年音樂會的觀眾告訴我,很開心再度看到我。我感覺跟觀眾的距離拉近許多,心裡特別的溫暖,這讓我在分享音樂中感受到大家更有凝聚力的喜悅。」
露天音樂會的苦樂
廖國敏曾多次在美國指揮露天音樂會,在他看來,露天音樂會旨在更廣闊地分享音樂給更多的人。但不同場地、不同景色就會產生不同效果,「像是香港公園的綠植物配上中環城市之美的景色,產生大自然與都市的平衡,也是很特別。在美國的露天音樂會,許多是舉辦在一大片草地上,讓觀眾自由地鋪塊方巾與家人一同野餐,享受露天音樂會的歡樂。之前指揮費城交響樂團的露天音樂會是在河邊舉辦,演出完還搭配水上煙火。每一個舉辦露天音樂會的地方都有它迷人之處。」
在露天音樂會中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掌控天氣因素的轉變,廖國敏表示:「無論是指揮還是樂手,都需要更多的心理準備以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樂手樂器的狀態對於天氣濕度有相當敏銳的反應,尤其是弦樂器,在不是皕讀澈リ熙鶡a,琴弦容易不準甚至鬆掉,這對樂手來說,需要隨時注意樂器的狀態,這是極大的考驗。」
從小夢想做指揮家
廖國敏走上音樂之路的過程沒有虎爸虎媽的逼迫,他自述4歲時媽媽第一次帶他去聽樂團演出,瞬間便被當時的音樂魔力所感染,那時他就對媽媽說:「我要做台上指揮的那個人!」他5歲開始學琴,過海到香港入讀演藝學院,學院鍵盤系主任郭嘉特是開啟他音樂教育全面性的老師。「除了在鋼琴技巧方面外,郭老師開啟我對聲音不同層次的感覺,非常注重音色變化,這樣的教育對後來指揮樂團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學指揮,是他到美國讀書之後,他先在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取得鋼琴演奏碩士,隨後到費城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深造指揮專業。他相信,要成為指揮家得先從音樂家出發,學習指揮之前,要先對某一項樂器由熟悉到精通,如果沒有精通一項樂器就不能完全了解樂曲的精隨。「學習鋼琴是我成為指揮家的基礎,並沒有想過是從鋼琴轉到指揮的想法,應該說鋼琴從沒有離開過我,但是成為指揮家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他說。
孤身於異地求學,他坦言受到了東西文化的衝擊,起初很不適應。他說:「我從比較制式化學習的亞洲教育,走到了自由度極大的外國教育。一開始不習慣外國老師給我的自由度,因為在亞洲已經習慣了接受老師給我明確的指示,只要跟茷示達到目標即可。但是在外國並不一樣,老師不會給我明確的指示,而是引導我自由去發展,通過思考去為自己設定目標,再努力達成它。我相信這是對藝術家很好的訓練,這樣的摸索過程讓我能更強化自己的信念。」
廖國敏認為,做指揮家永不能停歇,「因為當你覺得這已足夠好的同時,那就是退步的開始。如同學習一首曲子,得反覆重新思考,所以要不斷地思考且保持謙虛的態度去學習音樂。」而對於現今計劃學音樂或已走上音樂之路的年輕人,他說:「音樂路絕不易走,這過程中需要與很多人競爭,要以音樂為職業一定很艱難,必然會經歷人生不順意的挫折時期,但切莫忘記熱愛音樂的初衷,化挫折為成長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走出屬於自己的音樂路。」■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