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回答文憑試中文閱讀卷的3種比較題,我們可以用「比較尺」幫助找出比較點。 網上圖片
比較不同文章的觀點也是文憑試中文閱讀卷常出的題型。過去4屆,共有3屆出了比較的題目。雖然皆是比較題,但3屆題目的比較形式卻有不同。
我嘗試把它分成3類:一、題目沒有暗含立場,考生可自由發揮(2012年);二、題目暗含立場,考生必須掌握關鍵要點(2013年);三、比較兩篇文章一些觀點的相通之處,考生必須把握共同點(2015年)。以下就這3類比較題目逐一分析。
自選立場須有理 暗含立場抓比較點
現在先談題目沒有暗含立場,考生可自由發揮的比較題。這種題目通常提出兩種或以上的觀點,然後問考生較認同哪一種。回答時,考生需先掌握不同文章的觀點,然後選取一個立場。立場可以是同意甲文不同意乙文,或相反,或兩者皆同意或兩者皆不同意。
無論立場如何,皆需有合理的說明。說明時正反兩方均需顧及-既要說支持甲方的理由,也要說為何乙方不夠好。例如2012年第十九題,提問考生較認同孔子還是韓非子的教育觀點,考生便可取一立場自由發揮,只要言之成理,有說服力便可。
第二類是題目暗含立場,考生必須掌握關鍵要點,答對才可得分。例如:2013年第十九題問北郭騷和聶政兩個均為他人捨命,但何者較合乎儒家的「義」?首先,考生要先弄清儒家的「義」是什麼,然後才判斷何者合乎。由於北郭騷是以公忘私,而犧牲性命;而聶政是為報恩而死,出於私情。
因「義」需超越個人利害以體現仁心,那麼便只有北郭騷才合乎準則了。所以,這類比較不能隨便發揮,必須把握比較點(比如例中的「義」)再加以說明,如果選錯了角度,其實也很難自圓其說。
「反機械化教育」成相通點
第三類是比較兩篇文章的相通之處。考生必須比較兩篇文章,找出其中的共同點。例如2015年第十一題,要求找出《觀沙礫記》與《論趣》兩文所提出的教育方式,有何相通之處。其答案便是兩文均提出尊重差異,反對機械化的教育原則。這種題目,考生也不可自由發揮,必須找出兩文的共通點,回答這些題目,考生必需把握各文重點,逐一揣摩比對,直至找到匯合的點,再詳細說明理據,任何沒有準繩的說法都不會被接受。
理解了3種題目類型後,最後談談比較題的特點。比較題是就不同文章及其觀點進行比較。比較時需要有一把公正的尺,不同的觀點均放在這把尺上,這樣便能看出長短或相同。
例如2012年第十九題,問孔子及韓非子的教育方法,何者較理想,則「理想的教育方法」便是「比較的尺」;2013年第十九題,問北郭騷及聶政,何者較合乎儒家的「義」;2015年第十一題,《觀沙礫記》談及發揮才能的條件和《論趣》提出的教育方法有何相通之處。則「儒家的義」及「相通之處」便是比較的尺。
把握題目中「比較尺」是回答比較題的重點,如果把握錯了答案便會錯誤,這便是比較題的關鍵。■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6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逢星期三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