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淑宜去年更種植抗癌防癌的羽衣甘藍,免費贈送予血友病及癌症患者。莫雪芝 攝
到底是孩子培養了母親,還是母親培養了孩子?這個問題或要從61歲的陳淑宜身上尋找答案。在25年前,陳淑宜發現當時3歲的女兒患上腦癇症,本身不諳廚藝的她開始為女兒鑽研健康食譜,如將大豆弄成素食腸,與麵包夾成熱狗,味道與真正熱狗無異。女兒長期與病魔抗戰的經歷,更成就她人生新一頁,由銀行管理層轉為農夫及素食廚師,去年更種植抗癌防癌的羽衣甘藍,免費贈送予血友病及癌症患者,更透過農業及蔬果與學生分享並成為心靈夥伴,將健康及快樂傳予他人。而女兒現時比同期的病友更健康,不用坐輪椅,更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過茈面`人的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
陳淑宜未退休前是一名銀行管理人員,每天急速節奏的工作讓她感到壓力,如「每句話也要說得很小心,亦需要一定的專注力」,當時發現女兒患上腦癇症時感到如晴天霹靂,不過陳淑宜的樂天性格讓她走過情緒低谷,繼而面對現實。她表示,女兒發病之時多在深夜時分,她與丈夫要輪流照顧,甚至在工作期間收到女兒發病消息時,她要在工作中定下心來,方能及早完成工作回家。
港島空氣差 提早退休歸隱
隨荇伅′y逝,陳淑宜發現港島壓迫的居住環境及空氣質素會影響女兒病情,故在女兒10多歲時決定由港島搬到沙田再搬至元朗,更提早退休歸隱田園。
她說,為了治療女兒的病情,曾帶女兒做舌針、頭針及推拿,用盡所有醫學方法去幫助女兒,讓她感到舒適;飲食方面亦是遷就女兒個人口味。不過發現女兒的病情未有明顯好轉,故決定要從飲食及心靈入手,故慢慢開始種植各款蔬菜,一方面讓女兒進食沒農藥的菜果,另一方面更讓女兒下田耕作。
陳淑宜表示,女兒在農地耕作後感到放鬆,亦提高自信。她續說﹕「以前女兒屈在房子內,起床後只是吃東西、看電視,走路做事也沒有信心,但當她在環境較大的地方生活時,心境較為開朗,做事也較為自信。」
她指,女兒較喜愛吃薯仔,但對白飯沒太大興趣,她要多鑽研健康食譜,吸引女兒進食健康食品,如將抗癌防癌的羽衣甘藍與蘋果打成汁,或切碎與薯仔拌成沙律,讓她更易接受蔬果。
「別讓子女活在痛苦之下」
無心插柳柳成蔭,陳淑宜一心為女兒種植新鮮菜及鑽研食譜,卻成為不少病友背後的「養生花園」,田內種植對血友病有益的紅菜頭、抗癌防癌的羽衣甘藍,甚至是番茄及油麥菜等,送予有需要的病友,並會送至婦聯會、佛堂等有需要的地方。及後她更到學校教導學生種植蔬果及烹飪,更成為心靈夥伴,「學生有咩事都搵我傾計。」
她提醒,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吃豆腐,家長可將豆腐弄碎,再攙和肉碎、薯容,製成肉餅,再由小朋友灑芝士粉。若孩子不喜歡番茄,便將番茄弄碎,再攙和肉碎,「最緊要讓小朋友參與活動,因為他們會願意嘗試吃下去,改變他們根本想法。」
做人與做菜也是一樣,適時也要手放開,讓子女自己踏出第一步,「若孩子受歧視已成定局,為何還要執荂H家長又是否要局限自己及孩子?不要讓子女生活在痛苦之下,而要盡可能讓他們飛翔。」 ■記者 楊佩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