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默默推動中國文化的香港奇葩 趙廣超情繫紫禁城


放大圖片

■趙廣超對推動中國文化不遺餘力。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趙廣超,學貫中西,是研究中國文化的港人中的佼佼者。生於香港的他曾以為放眼所能見的就是整個世界,未曾想到有一日自己會在紫禁城日夜行走,會站在太和殿中央觀察歲月變遷的痕跡。繼《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之後,趙廣超攜新書《紫禁城100》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多年默默耕耘的成果付諸於紙上,為大眾對紫禁城的探索和解讀打開了新的角度。■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趙廣超生於香港元朗錦田,早年留學法國修讀藝術。上世紀80年代回流香港,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工作。教書期間,他漸漸發現,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不能只局限於單向。於是,他開始活躍於文化研究和推廣前線,他堅持:「對於中國文化,無論最終喜歡還是不喜歡,都首先應該提供足夠的元素供他去接觸和了解,未看過便作出決定是不公平的,但若接觸過後發自內心覺得悶,放棄也無妨。」他時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合作推廣故宮藝術文化計劃總策劃,故宮《紫禁城雜誌》編輯委員、故宮出版社出版及教育推廣顧問,又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局中國國家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研討會顧問及中國館「智慧長河」展項展示深化設計專家顧問,以及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故宮100》、《盧浮宮裡的紫禁城》、《CHINA.瓷》藝術創意顧問。

九個開放性嘗試

《紫禁城100》一書開始構思於2005年,趙廣超頻繁往返北京、香港兩地,實地測量,再回香港工作室繪圖及創作。書中選取了100個故宮建築及館藏品,分為「悠悠天下事」、「前朝事」、「大殿小事」、「國事和家事」、「宮院事」、「隆重其事」、「心靈故事」、「花園事」、「事事關心」九個章節,以全新的視角、豐富的文字和獨特及精工的繪圖效果,展示了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或不知道的紫禁城故事。對趙廣超來說,這九章的內容雖然只佔據他想表達的一小部分,但卻是九個開放性的嘗試,「它在有心人的手上可能會變成81個嘗試。」

訪問中,趙廣超分享了一件創作期間的趣事:「書做到第四五章的時候,中國郵政部找我們,說計劃出一套紀念故宮90周年的《故宮100》郵票書,選中了我們這本書的內容。於是,這世上就多了一種書,這種書幾萬本一上市就售罄,但它的主人要好得閒才會閱讀裡面的文字內容,因為翻開第三、第四頁,就看到一套郵票在那裡。有些人誤會我是專為故宮90周年而創作《紫禁城100》,當然並不是這樣。」在他眼裡,這樣的熱賣郵票書,也是使人接近書籍和知識的方式之一,只要有接觸的機會,就有無限可能發生。

對助手「非理性嚴厲」

趙廣超的書,從來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妙趣橫生、製作考究,或有另類的演繹方式,或有生動的逗趣形象。如「太和殿」一頁,不僅文字翔實地介紹了各建築的功用,還在畫面上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他自述圖中右下角的三個小人便是他和兩個助手,言語中又彷彿時光倒退,回到他買門票踩單車遊紫禁城的日子。再如書中內容「一個彩瓶」,形象介紹了中國瓷器和顏色,更將瓷器比喻為「御花園」,在上面能找到「胭脂美酒」、「江南春翠」、「瑰麗紅霞」與「清夜明月」等豐富又詩意的顏色。

讀藝術出身的趙廣超認為插畫和藝術品有很大分別,但自己的學生助手們卻多是設計學院畢業,作品的插畫味道很重。於是,自稱「非理性嚴厲」的趙廣超便讓他們去紫禁城經歷風吹日曬,親身去感受人的結構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不斷作畫,也不斷推倒重來。他堅信,中國藝術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將工具作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又建議助手們用手去作畫。他說:「我從純粹的農村走出,經歷過不同文化的洗禮,讀藝術,教設計,在不同領域之間遊走。但他們不一樣,他們一開始走的路已經被編排好了,但當他們完成大學課程再繼續深造,推翻一切重新開始時,我認為他們的勇氣不亞於我,我尊重他們的勇氣,也盡量安排他們在最擅長的工作崗位上工作,我會告訴他們如何切入、如何還原歷史等。」

傳統書籍最有力量

十幾年間,趙廣超出版的著作包括《十二美人》、《一章木椅》、《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筆紙中國畫》、《不只中國木建築》、《筆記清明上河圖》和《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叢書等,叫好叫座,頻繁再版。電子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他仍堅信傳統書籍最有力量,戲稱它們為「Mother of Everything」,是一切知識的母體,可為一切提供足夠的養分。

寫書之餘,趙廣超推廣中國文化的足跡從香港走到北京、台灣,再去到美國。他說:「大家對紫禁城和皇室的印象都會受到電視劇先入為主概念的影響,譬如認定皇帝有壓倒性的權力、嬪妃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等,當然,這些劇集是了解的起點,但不是紫禁城的全部。」同時,他也觀察到各地父母對教學活動的不同反應,認為很值得參考,「因為學系和體制的差異,香港父母的參與較少,北京父母則對皇家世界的人倫關係反應強烈,例如道德、孝順等這樣的元素都是他們所重視的。這讓我意識到,在我們的社會和城市的發展過程裡,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反而會更想回頭看看。」

相關新聞
默默推動中國文化的香港奇葩 趙廣超情繫紫禁城 (圖)
趙廣超的錦田時光 (圖)
望社會共同 推動文化事業 (圖)
魔術助脫離排擠苦海 Cyril Takayama傳播治癒魔法 (圖)
兩雄世紀大戰 1+1=2? (圖)
影畫館:《赤誠者.末世醒覺》倡人人平等 (圖)
視評:《縱橫四海》的血濃於水 (圖)
首輪作:《夢之花嫁》網絡世界如幻似真 (圖)
首輪作:《荷里活黑名單》堅持公義的反擊 (圖)
一周快訊:尋找港片最璀璨時代 (圖)
百家廊:有一種愛情叫「浪榛子」
雙城記:甚麼京城文化
此山中:澳洲精靈戴維斯 (圖)
隨想國:創作的動力
演藝蝶影:從《論語》談學習做人(一)
翠袖乾坤:日子有功
古今談:為何不去賞櫻花故鄉賞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