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 國
在潮濕有霧的天氣裡,她由伯公坳上登大東山,那連綿不斷的石梯讓她氣喘連連,不得不癱坐在石頭上。剛好,「旁邊有一堆銹毛莓。枝上盡是鮮嫩可愛的紅色果子,向我招手似的;一下子輕易地把果實摘下來,放進口裡,好味道!忍不住連吃幾枚。口渴頓解!我垂頭,不知為何有種突如其來的感觸,眼眶竟泛起淚光來。那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大自然慷慨地給我它的甜美,但我呢?又有什麼可以回報?這次莫名的感動就是後來撰寫《尋花》其中一個重要動力。」(葉曉文繪著《尋花2 》)
是的,要走創作的漫漫長路,最先的動力,相信就是來自感動和感觸,然後就是興趣和無比的毅力。一旦踏上這條漫漫長路,還需要忍受創作期間的孤獨和寂寞。像《尋花》的路,更需要體力和耐力,因為登山,很多時候是辛苦之極的事。
我記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在踏入寫作的漫漫長路前,從事的是記者行業。在一次採訪過程裡,他問了當事人同一個問題達十四次之多,最後當事人不得不向他說出真相。這真相,推翻了以前轟動一時的報道。馬奎斯鍥而不捨的採訪,刺穿了謊言,揭露了真相。這次經歷,讓這位後來的孤寂大師體會到,原來真實,竟然比虛構的故事更荒謬。於是,他起了寫小說的念頭。這份感觸,就是令他成為魔幻寫實小說大師的動力。
馬奎斯說,他之所以要作那次訪問,因為是剛剛看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對大海與人之間的細節,充滿想像與好奇,才決定要對沉船後唯一的倖存水手深入追訪。
我們都知道,海明威創作小說的原動力,是從戰地記者去採訪西班牙內戰而感觸不已,先有《告別武器》,繼而有《戰地鐘聲》,最後才有《老人與海》一舉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假如馬奎斯那時不是讀了《老人與海》而對海洋着迷,很可能就沒有那次採訪,那麼,魔幻寫實很可能就不會出現在他身上。這樣看來,創作的動力出現的時間,也是一個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