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最近多名學生自殺,成了大家關注的新聞。香港青少年自殺率明顯有上升趨勢,會否有天像日本般,成了連新聞也上不了的日常狀態?
當中中文大學學生的自殺率竟然最高,中文大學輔導長急急發出公開信,交代大學會如何應對問題。
校長與管理層召開緊急危機處理會議,成立專責委員會。「委員會成員包括心理學系及精神科老師、輔導專業人員、學生代表,以及曾接受輔導的康復同學。......大學保健處現時的精神科轉介服務可於極短時間安排有需要同學接受精神科跟進。大學現已再額外增聘一位精神科醫生,每星期在保健處當值一天,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服務......」
為同學增設多項措施,當然是好事。但看到是精神科主導,我的心不禁一沉-精神科真是適合的選擇嗎?精神科往往導向精神科藥物,副作用與想防止的病徵同樣嚴重。不是應該着重心靈輔導、心理諮詢嗎?當外國紛紛對處方藥物給自閉、抑鬱、過動孩子開始反思時,我們是否應探索其他非藥物治療的方向?
幾年前,三藩市有一所問題學校-它位於全市最窮的地區,暴力率亦高企,學生見慣槍械及打鬥,學生各有不同的家庭問題,天天面對壓力。政府的解決辦法,竟是要此公立學校,與一志願團體合作,引進冥想班。校長半信半疑,不願減少上課時間,唯有將放學時間延遲,每天要學生額外留校半小時,進行靜坐冥想。
四年後,他公佈學校的懲罰率下降了79%,成績躍進了75%。學生普遍認為自己「不開心」及「生氣」的時候少了,而出席率亦顯著增加。
現時不少地方,把冥想引入到班房,由小學至中學皆有。研究反映,不單令孩子專注力較好,亦令他們較快樂及情緒穩定。科學家更開始分析靜坐及冥想時的腦電波,發現能增加人的潛能及耐力。
要改善現代文明社會的問題,很多時候,一些傳統及基本的東西就可以了。不用追求所謂專業,希望教育人士、高官都有這種開明及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