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深圳的艱難與輝煌》作者:吳松營,出版:廣東人民出版社
--讀《深圳的艱難與輝煌》有感
吳松營先生著書立說,老而彌堅,人退了,正好有時間讀書、著述,可謂柳暗花明又一村。幾年前主編了一套《深圳傳媒業的崛起》,計60萬字,最近又出版《深圳的艱難與輝煌》,計27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手頭還有兩部書稿也快完稿。二十多年的記者生涯,功底深厚,後又走上新聞領導崗位,輕車熟路,遊刃有餘。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需要有超凡的毅力和勇氣的。他的這本書就是如實記錄那一段難忘的歲月,但回憶這些的時候,他從未以功傲人,趾高氣揚,而是謙恭得像一個普通老百姓,念念銘記市領導如何帶領當時的年輕人艱苦創業,怎樣在荒蕪的土地上,矗立起一座新城,辦起了深圳人自己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站,他作為普通一兵,他非常珍惜火熱的歲月,深深懷念領導和戰友的情誼。
這本《深圳的艱難與輝煌》,是新近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得知信息很晚,很感佩他驚人的寫作毅力,見到這本書的時候,同時也看到報紙上很多人著文談論,我還能談點什麼呢?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慨。
我談幾點讀後感吧。他寫到初來深圳,用油毛氈搭建的食堂、工棚、工棚裡的凳子、吃飯的搪瓷碗、木板床、小收音機......這些東西,都是創業者熟悉不過的,一提到這些東西,就使人想起食堂大鍋菜、大甑飯的香味兒,就想起跑很遠去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的小賣部的電話機,就想起工棚裡爽朗粗獷的笑聲和撩人鄉思的小調......這是創業者的天地,也是創業者的情結。「大房子的門窗都是開着的--服務員和室友們都說不會有人偷東西。涼風習習,可我躺了很久都睡不着。開始是聽着蚊帳外的蚊子嗡嗡地叫個不停,接着是聽着各種磨牙和說夢話的怪聲,而更主要的是,今天到深圳之後所見所聞,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扛着木箱去找黨」的故事》)
那時候的吳松營,還只是個三十出頭的青年,帶着行李包,懷揣黨組織的介紹信,風塵僕僕從湛江地委來到深圳市委宣傳部工作。他就在通心嶺的簡陋的房子裡支起木板床住下,在油毛氈搭建的工棚食堂吃飯,小凳子伴他夜讀,寫材料。一種質樸的情感,一直在這個青年心裡保存着,他把這火熱的日子,銘記在心,寫在紙上,發表在報紙上;他懷念那時候的老領導,他一說起這些往事,總是很自然地想起那歲月,哪個戰友吃苦在前,忙得徹夜不睡,哪個領導如何作風過硬,帶頭吃苦等等。就連一張小木凳,他一直帶在身邊二十年,後來因施工被無意損壞,他十分傷感,專門寫一篇文章以表紀念(見《一張值得懷念的舊木凳》)。
當時的深圳唯一的媒體就是拉線廣播,安在大門上方,一拉線,就響了,再一拉線,就關了,即使這樣的喇叭,也不是戶戶都有。報紙就更不用說,《人民日報》、《羊城晚報》、《南方日報》......都是不容易看到,更沒有深圳自己的報紙。
吳松營在市委宣傳部任副部長時,分管新聞出版工作,1993年8月,開始擔任特區報的社長、總編輯,那時起,深圳有了自己的報紙,後來又誕生了廣播電台、電視台、深圳新聞網、《深圳商報》、《深圳晚報》......發展迅速,人員來自全國四面八方。2002年,9月30日,報業集團成立。當年意氣風發的吳松營,在新聞領導工作崗位上,風風雨雨,嘔心瀝血,創造輝煌,眼看白髮盈巔,望着直插雲端的報業大廈,他感慨不已,他在書裡只有這幾句話表達得最多: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學習」是前提、責任、探索、用心、改革創新,辦好傳媒事業......
掩卷深思,歲月如流,創業艱難,守業更不容易,諸如吳松營先生聞雞起舞,有鳳來儀的晚景,真是夕照如火,難能可貴,這些文字,後來者當認真研讀,薪火相傳,使新聞事業蒸蒸日上。■文:劉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