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啤酒,不少人會立即想起德國,但其實鄰近的捷克也是啤酒王國:現時市面常見的金黃啤酒便是源於捷克的皮爾森(Pilsner)啤酒。在十九世紀,捷克啤酒多數使用原始的上層發酵法,以致啤酒色澤較為暗淡及混濁,皮爾森市居民已不能忍受當時啤酒的質量,遂於1839年自行集資成立「市民釀酒廠」。
新酒廠採用當時先進的下層發酵法,即酵母在發酵後期沉澱在酒桶的下方,且需要在較低溫下繁殖及發酵,發酵過程亦較慢。首先要在攝氏7度至12度下發酵,及後再轉至0度至4度的低溫環境「窖藏」,故啤酒酒精濃度偏低,口感亦較為乾淨清爽。
酒廠亦專門聘請巴伐利亞著名釀酒師設計新啤酒的製作工藝,第一桶皮爾森啤酒終在1842年面世,帶有迷人的金黃色澤,故有「金色啤酒」之稱,啤酒及釀造法亦迅速在中歐地方普及。
及至十九世紀末,隨着現代冷凍技術引進中歐,下層發酵法已不需在地窖內進行,各地亦慢慢開始釀造皮爾森啤酒。現時著名的皮爾森啤酒品牌有Heineken、Amstel及Stella Artois等。談起飲酒用語,「Pivo 」在捷克語解作「啤酒」;「Na Zdrav í 」則有「乾杯」或「祝福」的意思。 ■記者 楊佩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