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少年輕生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教育局正預備進行大規模研究,為青少年找出解困之道。不過,研究需時,令我感到有如拿「遠水」救「近火」。新高中課程開展以來,其實學校早已建立青少年問題「專家團隊」,對他們的心理有基本認識。這「團隊」就是通識科老師,透過教授「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早已熟習年輕人成長特徵及挑戰。本文分為兩部分,筆者先分享在通識科中所學到的青少年成長特徵;之後再探討從教學角度如何預防學生「看不開」。
心理方面,踏入青少年期,個人心理出現明顯變化。他們開始質疑和挑戰父母、教師權威,有反叛心態;他們開始重視形象、外表,喜歡打扮;他們會憧憬戀愛和留意異性;他們或會為了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而困惑。這些心理變化,對青少年情緒和人際關係均造成影響。
「暴風少年」極需旁人肯定
青少年情緒易波動,對事情相當敏感,十分情緒化,且多為負面情緒。心理學家形容此時期的青少年為「暴風少年」。他們的自我意識變得較敏感和強烈,很在意外貌、性格、學業等表現,如是否聰明、是否受歡迎等。他們極需要透過旁人評語來肯定自己。同時,社會、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均與兒童期不同。
這些期望和要求的提高,會增加青少年壓力,他們或會因為未能滿足他人期望而無所適從,甚或產生負面情緒。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又或缺乏經驗處理難題,容易感到難過、自責,有時控制不了情緒而發脾氣,甚至做出偏激行為。
成長任務未完成或「迷惘」
認定自我過程中,青少年特別需要獲得父母、師長及朋輩認同,獲得他人接納,他們便能欣然完成這階段的成長任務,繼續發展自我成長能力。反之,若青少年未能完成這階段的成長任務,便會令他們對自己產生懷疑,感到「迷惘」,或失去人生目標,更甚者會誤入歧途或自我放棄。
對歸屬感的需求是內在推動力,使個人主動與別人聯繫,以至被社會、團體接納。踏入青少年期,個人開始渴望自由、獨立,嘗試脫離家庭,轉而投入其他群體,參加群體活動,從中獲得歸屬感。
若青少年群體關係發展不順利,便會影響個人成長和發展,自信心也會受打擊而下降。有些青少年或會為了獲得同儕認同,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來迎合別人。
這些青少年心理特徵分析,相信早已是每名通識科老師熟習的知識,可惜通識科開展多年來,由於社會各界太集中討論當中的政治議題,卻不太知道有「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學習單元。
各位通識科同工,既然我們已具備青少年心理知識,在近日這股「輕生」風潮下,正是發揮本科所長的時候, 要多「出手」,為我們的學生建立正面積極的人生觀。(上)■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