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喜博士 中西區區議員
特首梁振英4月5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會依法處理「港獨」問題。「港獨」問題,除了是一個法律問題外,背後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尤其是本土意識的問題。從文化角度切入「港獨」問題也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地方的人民對於他們居住地的共同感受及願景是歸屬感的重要部分。本土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物質生活及其條件在觀念上的反映,是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和精神現象的總和。本土意識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體系,是包括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以及人類社會中全部精神現象及其演變過程的哲學範疇。任何時代的本土意識,都是特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因而無不具有自己的特點。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並不奇怪,歸屬感本身也是中性的。正如北京人不會太理會上海的本土意識一樣,我們的本土意識理應對任何中國城市來說並不應該是一種威脅。反而,應該鼓勵一種相互欣賞的態度,一種包容的態度。
香港人之歸屬感是建立在對香港本土一些價值上,例如香港精神拚搏、效率及相對的言論自由等。在回歸前,我們發覺反殖民與民族認同並存的情況。所謂本土意識在任何一個城市或地方都會出現,在特定的文化、社會及經濟條件下自然形成也是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對有些人來說,港人對香港不認同就不算是香港人。
香港本土意識或情意結本身與愛國並沒有矛盾,因為本土意識中的一些「養分」皆來自傳統中華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的影響。自古以來香港與中原文化、經濟及政治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在興建中的高鐵線考古工作看到,香港自宋代以來一直是重要的「商港」及「貿易埠」(Trading Port),也應該是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商貿城市。可以說本地意識被別有用心的「港獨分子」所利用,「港獨分子」利用了本土意識的論述來強化他們的「港獨」理論基礎。
奇怪的是,那些所謂「港獨分子」,在行動前後總會去「拜祭」宋皇臺,向它稟告他們所謂的「遺民」行為。他們更在祭告時身穿漢服以示正統,他們的歷史觀中也脫離不了中華文化。在中華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香港的本土意識也應該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港獨」利用香港本土意識來達至其政治目的,他們經常「斷章取義」來誤導港人。
其實「一國兩制」本身也容許本土意識的存在。在「兩制」之中的資本主義制度,即香港現時的資本主義本身也有其本土性。這個經濟制度本身必也會衍生具香港本土社會制度及意識。因此「一國兩制」本身也將香港的一些本土意識保存了下來成為香港社會的基礎。在1997年之後,「一國兩制」的憲法框架之下,本土意識進一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