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剛
廣東地處南中國海岸,由於地理環境特點及早年門戶開放,故以經貿發達外貿繁衍著名,文化藝術似乎沒有江浙及中原之盛。其實,歷史上廣東也不乏知名的景點和文士,例如享有園林景觀美名的「四大名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雖不及蘇州的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的舉世知名,但也不乏庭院幽雅、深具嶺南園林風格的歷史勝跡。改革開放後發展一日千里的嶺南五羊名城,在參天巨廈之間便隱藏着一座既古猶新的文化遺產「十香園」,這是蘊藏着廣東繪畫歷史的一處重要文物,是「嶺南畫派」祖師爺居巢、居廉的居所和授徒的地方。
「兩居」(居巢及堂弟居廉)是廣東番禺隔山鄉人,即現今廣州海珠區昌崗街隔山社區,地近曉港公園。「兩居」早期隨晚清廣西按察使張敬修當幕僚,咸豐六年(1856)隨張返廣東居於東莞可園,其後於同治三年(1864)回故里隔山建十香園潛心作畫及授徒,但不幸居巢早逝(1865或1869,未確),故門徒皆出諸居廉,最著名者乃「二高一陳」人稱「嶺南三傑」的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及陳樹人。
具有150年歷史的十香園位於今天廣州海珠區江南大道中懷德大街3號,原址約700平方公尺,圍牆內包括有紫梨花館、嘯月琴館、今夕庵等建築。日本侵華佔據廣州時,曾設敵司令部在園旁且拆毀園內建築物,只餘紫梨花館一座。其後復經「文革」災難,僅存文物構建等再遭毀壞,不勝唏噓。2004年,居廉後人將園地無償捐贈給廣州市政府,政府負責任地對園地分期復建維修,成為市內保存及發揚廣東文化藝術的一座重要場地,開放給大眾參觀。
由於建園時「兩居」有意在園內栽種嶺南著名香花植物: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及含笑十種,故將該園命名「十香」。沿江南大道中北行,便見一條蜿蜒小河涌,當地人稱之為馬涌(亦稱海珠涌)。沿涌兩旁行人路邊遍植紫荊,花繁葉茂,倍添環境清新幽雅景致。沿涌旁左側小徑前行約30公尺便達一花崗麻石鋪地廣場,場側為8尺高青磚玄瓦圍牆,牆腳有常綠矮灌木,牆末連接門樓,上懸木匾陰刻石綠隸書「隔山祖庭」,步行遊客可循此門內進。如驅車前來者,可前行數步則有大門可供車輛駛進停車場。
步入門樓,庭院西部通透的太湖石旁便是紫梨花館,這是歷經戰亂後碩果僅存的建築物,對面兩座嘯月琴館和今夕庵都是重修,其格式俱是青磚玄瓦金字頂的嶺南風格,南面有平房一座乃徒弟陳樹人入贅居家與居巢孫女若文婚後所居。紫梨花館現為展覽廳,大門楹聯曰:「月在凝枝梢上、人行末麗花間」,描繪着園景的清幽景色和醉人花香。嘯月琴館以現在還保存着的古琴「嘯月」名,據說昔日十香園盛時,每當朗月當空,常置酒設座,酒過數巡,居廉即撫琴譜調,引吭高歌,陶情寄興,與客盡歡。今夕庵則本為「兩居」禮佛之地,後來亦曾為後人居所。根據修建前居住在園內的居廉曾孫女居玉華婆婆介紹,居家一眾人等以前都聚居於此,非常融洽,現在她們都經政府安排遷去樓房,對這古老純樸的故居仍留着深刻印象。
十香園不單止紀念着「兩居」,而更重要的是她孕育着一群酷愛藝術、立志創新的嶺南年輕人,是「嶺南畫派」的發祥地。「兩居」教導出來的年輕畫家,不但在藝術上卓有所成,其發端者「二高一陳」更是中國畫的革新者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們三位都曾先後往日本習畫,亦因而接觸到當時的民主思潮,加入了興中會,認識孫中山先生,甚至親身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及刺殺清官等活動。這幾位熱血青年,真正為人民大眾的民主事業奮鬥。辛亥革命成功以後,他們先後隱退官場,全心致志鑽研繪畫藝術,將西洋畫及日本繪畫藝術植入傳統中國畫,所以,其畫派被稱為「折衷派」或以地域命名為「嶺南畫派」或因源出番禺隔山村的「兩居」而稱為「隔山派」。這派的祖師爺「兩居」潛心學習古人畫法,然後加以改進,尤以居廉居功至偉成績最豐。他基本上以工筆繪花鳥魚蟲山水樹木,提出以「撞水、撞粉」等法顯示質感及光暗立體感,細緻觀察大自然生物,描繪生動。1865年遷入十香園後便開始設館授徒,其中表表者就是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和陳樹人(「二高一陳」)。1904年居廉逝世,但其門生仍然以十香園為基地,研習畫法,創立「嶺南畫派」,與當時上海、京津國畫名派鼎足而立,各領春秋。
「嶺南畫派」所以又稱「折衷派」原因就是始創者主張傳統中國畫要革新,要取長補短吸收外國繪畫的精髓,加入傳統元素,而並非全面推翻傳統中國畫。「嶺南三傑」中的陳樹人傳人甚少,但「二高」則源遠流長,在畫壇留下很多傑出人物。兄長高劍父門下有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司徒奇、方人定等以及因參加革命事業而認識的何香凝。弟弟高奇峰門下高足有趙少昂、鮑少游、周一峰、何漆園、容漱石等諸位。劍父的一脈多留在內地發展,而奇峰的一支則多留在港澳。他們將「兩居」藝術發揚光大,無論題材、意念、技法都有了長足發展。關山月畫梅著稱,山水亦雄渾大氣。與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9公尺×6公尺)為首都人民大會堂增添氣勢,畫作享譽國際藝壇。黎雄才亦曾留學日本,山水畫獨創一格,世稱「黎家山水」;畫松亦為一絕,被譽為「黎家松」,松姿剛勁繁茂,世人因號其名為「黎松才」。楊善深自1930年便來港授徒,成立「春風畫會」,至2004年逝世,被譽為「嶺南畫派最後一位大師」。另一位同樣在港澳教畫作畫的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則以花鳥享譽國際,作品甚豐。方人定則以人物畫著名,其書法亦為世人稱道。曾在港設館授徒的還有資歷湛深的鮑少游,由1928年起創辦麗精美術學院,歷50餘年,至1985年病逝本港;除繪畫作品外,其他文字創作亦多,如:《鮑少游詩詞集》、《廣東省當代名人錄》、《中國畫六法論》等。高奇峰的得意弟子趙少昂、周一峰、黃少強、何漆國、張坤儀、容漱石、葉少秉被稱為「天風七子」,其中漆國在教育界發展,曾領嶺南大學國畫教席,後在港設立「歲寒畫社」及創辦「香港美學會」。三代以下,「嶺南畫派」人才更眾,散居各地。多年前余辦公室曾懸六尺山水為梅與天作品,他是嶺南傳人,今僑居美國,享譽彼邦。
廣州市有關部門維修保存了十香園,為祖國的文化事業做了件大好事,因為這不單止是尊崇了「兩居」,更是追溯了嶺南文化藝術,宣揚了「嶺南畫派」的歷史和事實。今天在原來的十香園園址旁增建了紀念館和藝術館,展出了「兩居」的遺物和畫派的作品,琳瑯滿目,珠玉俱陳,提升了大眾對中國畫的欣賞眼界,也提供了旅遊人士一個優質景點。
紀念館的大門有隔山派再傳弟子歐豪年撰書楹聯:「十年樹木百年人據德依仁藝術宗風居廉讓;香滿黌宮花滿室寫生格物嶺南心法隔山師。」扼要全面地表述了隔山派嶺南畫家的淵源、歷史傳統和輝煌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