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掃墓搵代理 先人肯收貨?


放大圖片

■現時的祭祀模式多元化,如網上追思或以鮮花代替冥鏹。圖為內地一座提倡鮮花祭祀的墓園。 資料圖片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慎終追遠,至今仍然維持春秋二祭,即清明節與重陽節拜祭先人的習俗。然而,隨荇犮N變遷及不同因素影響下,祭祀文化發生變化,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形式變化抑或文化價值流失?本文將一一探討。 ■Herny Law 資深通識科教師

祭祀文化:盡孝VS迷信

傳統祭祀文化重視身體力行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家族各人聚首一堂,預備祭品和燒豬到先人墳前祭祀,祭品包括水果、鬆糕、煎堆、熟雞、燒肉等,並且預備元寶紙錠及鞭炮。當然,拜祭之前必須清理墓地旁邊的雜草,亦有「食山頭」之習俗,即是直接於山頭生火烹煮盆菜;「分豬肉」則是按各家各戶男丁數量及特定規則分配豬肉,例如學歷愈高分得愈多。

正面而言,祭祀文化反映中國傳統重視孝道的美德,亦發揮族群團結的功能。所有祭祀形式均是表達對先人的一片孝心,再者,祭祀對象並非只是直系親屬,而是列祖列宗。故此,祭祀傳統正是承傳中國重視孝道和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涵,提醒子孫必須尊敬先人,切忌有辱家聲。

同時,如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亦是家族團聚的日子,透過祭祀凝聚家庭,使家族能夠更加團結,因為家族之間血脈相連、同宗同源。

由此可見,祭祀文化實際發揮社教化的作用,透過祭祀行為灌輸孝道和團結的觀念予下一輩。

燒祭品易致山火

反面而言,不少人認為祭祀文化含有迷信或不合時宜的元素,欠缺「科學」根據,例如焚燒祭品,象徵將祭品傳達到先人手上,其作用成疑。實際上,「食山頭」、「燒祭品」等習俗會增加祭祖時引發火災的機會,以往香港每年清明、重陽均會發生大小型火災,顯然是拜祭人士沒有危機意識引致的。港人也習慣購買食品供奉先人,這些食品一般不會食用,因此有人質疑是否造成食物浪費。甚至有人指出,「分豬肉」以男性主導,可能涉及性別歧視,不符合男女平等的當代思潮。

趨「綠化」「電子化」

事實上,香港及內地均湧現不少新式祭祀文化,例如網上祭祀,亦有謂「綠色祭祀」、「文明祭祀」,主要是以網絡程式功能,製作網絡墓碑,可以進行虛擬獻花、點燭、上香、行禮、祈福等,當然網絡祭祀存在不少爭議,例如到底是否形式化或變質。

無可否認,內地越來越盛行網絡祭祀,官方亦推廣網絡祭祀,原因是中國幅員甚廣,很多人早已離鄉別井到城市工作,春運經年導致全國運輸網堵塞,倘若春秋二祭都要回鄉祭祖,既增加城市運輸負擔,亦加劇運輸產生的空氣污染,因此網絡祭祖蔚然成風。

概念鏈接

孝道:儒家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應尊重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不至於行差踏錯而使他們蒙羞,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文化單一化:隨茈球化的浪潮,部分文化(例如西方文化)憑虒g濟實力主導全球文化,導致部分地方的文化逐漸邊緣化甚至流失,出現文化單一化和壟斷的現象。

相關新聞
裘槎科研獎:中大「抗癌雙君」齊奪裘槎獎 (圖)
獎金聘人「代課」全情投入科研 (圖)
獲獎學者名單 (圖)
「魔女」骨折開竅 發奮終成校董 (圖)
特寫:作文造就師生情 盼執教鞭傳薪火
中學生詩創賽 得獎生勉多察敢寫 (圖)
非華語生「唱大戲」學中文 (圖)
傑出公民學生頒獎促交流 (圖)
IELTS獎金港澳區獲3名額
尋夢萬花筒:報讀土木工程 參與建設香港 (圖)
職說未來:根據場合選衣 大方得體利工作
生涯歷程:通宵「抱佛腳」 不如早點睡
掃墓搵代理 先人肯收貨? (圖)
模擬試題 (圖)
尖子必殺技:潮燒紙iPhone 盼祖先「用好洁v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