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尖子必殺技:潮燒紙iPhone 盼祖先「用好洁v


放大圖片

■食環署推出的「無盡思念」網站,供市民在網上追思親人。 網上圖片

在香港,清明祭祖依然尚算盛行。不少港人在這公眾假期裡拜祭祖先,以表孝心。

雖說清明節總有些忌諱,但近幾年都有些報道是有關祭品的多樣性,成為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以往人們祭祖,一般會帶鮮花、祭祀食品、香燭冥鏹及金銀衣紙等,後來會燒紙衣服、紙金錶。而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新潮的祭品,紙iPhone、紙電子產品,甚至洋樓等,今年亦有聽聞有紙雲吞麵,價錢甚至比一碗真正的雲吞麵還要貴。

各式各樣的紙祭品出現,都是基於在生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未知。寧濫勿缺,子孫後代總希望祖先在「下面」仍能生活舒適。有的基於補償心態,對未能令親人在有生之時過得舒適而感到慚愧,希望他們在冥界能風風光光,不用再捱苦。也有些人希望得到祖先庇佑,以後日子能風調雨順。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因為不甘心落後他人,而是跟荍O人而買的。過去一向有清明燒衣的傳統,但因為各種原因,人們確是減少了燒衣,而在近兩年新式祭品的帶動下,似乎多了人購買紙紮祭品。

傳統節日習俗構身份認同

顧及逝者死後的生活,說深一層,就是孝義。人們的身份認同有一部分由他所屬的文化背景構成。對港人來說,不僅有香港的精神及文化,也有中國的傳統文化。香港保留了大部分的傳統節日,不論是開心的中秋春節,還是祭祀的清明重陽,都是構成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源。人們對所屬文化的了解亦是從這些節日中慢慢培養出來的。

以春節和中秋為例,中國人重視倫理關係,喜愛群體生活,在大時大節中聚首一堂,場面熱鬧,大家亦會互相關心。除了節日外,平日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亦能反映出該文化的特點。例如中國式的膳食重視長幼有序,長一輩的人會先夾R;而外國人則無拘無束,各自各精彩。

節日的習俗並非必要遵守的程序,而是人們透過這些習俗能夠加強自己的身份認同及了解。傳承了這些習俗,等於傳承了其文化。近幾年,青少年卻不太熱衷參與這些節日,認為這些習俗只是迷信的一部分,這不可避免地對青少年的身份認同有所影響。

在我而言,與其強行加插一些不合理的新鮮元素到傳統裡,倒不如讓青少年重新了解中國文化,避免事事政治化,好好縱橫五千年,自然尋到趣味。 ■陳潔珊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科大商學院四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京頒新規倡節地生態安葬》,香港《文匯報》,2016年3月2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3/29/CH1603290013.htm

2. 《二維碼墓碑不再是段子 》,文匯網,2016年3月29日,http://news.wenweipo.com/2015/03/27/IN1503270085.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戚鈺峰

相關新聞
裘槎科研獎:中大「抗癌雙君」齊奪裘槎獎 (圖)
獎金聘人「代課」全情投入科研 (圖)
獲獎學者名單 (圖)
「魔女」骨折開竅 發奮終成校董 (圖)
特寫:作文造就師生情 盼執教鞭傳薪火
中學生詩創賽 得獎生勉多察敢寫 (圖)
非華語生「唱大戲」學中文 (圖)
傑出公民學生頒獎促交流 (圖)
IELTS獎金港澳區獲3名額
尋夢萬花筒:報讀土木工程 參與建設香港 (圖)
職說未來:根據場合選衣 大方得體利工作
生涯歷程:通宵「抱佛腳」 不如早點睡
掃墓搵代理 先人肯收貨? (圖)
模擬試題 (圖)
尖子必殺技:潮燒紙iPhone 盼祖先「用好洁v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