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養生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醫袪濕與養生


放大圖片

延綿細雨,你有沒有感到四肢酸倦、周身困重、呵欠連連,甚至關節酸痛呢?中醫常說的「濕邪」最易在這種黃梅天氣出動,使人出現以上不適或皮膚出紅疹及痕癢等。

文:黃奕婷註冊中醫師(香港中醫學會理監事、香港大學中醫碩士)

為什麼會有「濕」?一是雨季天氣潮濕,尤其是住在低窪地區、臨海地區,山林附近、久居空調房、工作時經常要接觸水者、經常淋雨者或都巿煩惱及大壓力下,又長期缺少運動者特別明顯;二是港人的飲食習慣,大人小孩都愛吃雪糕、喝冷飲等寒涼食物,一年四季,天氣炎熱更甚。中醫學理論認為,這些寒涼食物吃多了,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由於脾主運化,即管理食物營養的消化及吸收。天氣潮濕,加上脾臟運作有阻滯,體內的多餘水分就不能全部排清,內外夾攻,人體就較易致濕重。

濕邪的特性大致可分以下四類:一、「濕性重濁」,意思是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布,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是說濕邪外侵襲肌表,則清陽不升、營衛不和,故頭昏而沉如束布;如果濕氣延伸至關節,則陽氣布達受阻,便會出現關節疼痛或活動不便等風濕症狀。二、「濕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是指濕邪侵入人體,留滯在體內,最易阻遏人體氣機,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常出現胸悶脘痞痛、小便短及不暢、大便不爽等症狀。濕為陰邪,陰盛則陽病,故其侵犯人體,最易損傷陽氣。三、「濕性粘滯」分別是指濕病症狀多粒滯不爽,如:排出的分泌物多滯澀不暢,及濕邪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如濕痺、濕疹或濕鉞弁f。四、「濕性趨下」,即濕邪為病多見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或淋證(泌尿系感染等),尿濁及帶下病,泄瀉或痢疾(細菌性痢疾等)。

中醫袪濕治療原則以芳香化濕、健脾燥濕、利水滲濕和利水通淋為主。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療方法:第一,針灸或穴位按壓,選穴:足三里、阿是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膝眼(髕骨尖外側凹陷處)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阿是穴的取穴方法是以痛為腧,即人們常說的「有痛便是穴」。第二,拔火罐或刮痧:以局部穴位及背腧穴為主。利用罐、筒或杯等器具,使之產生負壓,並吸附在體表的治療方式。中醫認為,此法可以吸出附在體表的風、寒、濕病邪,還通過腧穴刺激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排毒的作用。第三,內服中藥或簡易食療:依患者個人體質特性,分寒熱虛實,辨證論治用藥。

常用應節袪濕材料

薏米:性味甘淡,能利水滲濕、健脾、除痺、清熱排膿。

黑豆:性味甘平,能補腎益陰、消腫下氣、健脾、活血利水。

冬瓜:性味甘微寒,能利水消腫、清熱消暑。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粟米及鬚:性味甘平,能健脾、利水消腫、利濕退黃。

炒扁豆及花:性味甘平,能健脾、化濕消暑。

茯苓:性味甘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性味甘寒,能利水滲濕、瀉熱。

白?:性味苦甘遄A能補氣健脾、燥濕利尿、止汗。

淮山:性味甘平,能益氣養陰、補肺脾腎、固精止帶。

荷葉:性味苦澀平,能消暑利濕、升陽止血。

葛根:性味辛涼,能解肌退熱、升津止渴、升陽止瀉。

車前草及子:性味甘寒,能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

竹葉:性味辛淡寒,能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燈芯草:性味甘淡微寒,能利尿通淋、清心除煩。

木棉花:性味甘涼,能清熱利濕、止血。

祛濕保健湯料

隨茪悎蟟鉏騿A不少人的胃口也逐漸變得呆滯,只覺得口渴,但飲水太多,不但不能止渴,而且阻礙脾的運化,更會形成濕氣的停滯。另外,對炎夏天氣適應能力較差的人,腸胃及身體各部分會產生濕氣凝滯的毛病,老人及小孩子尤其易有這種情形,煮一些清熱解暑袪濕的湯水,對身體是十分適宜的。以下介紹四款祛濕保健湯料。

薏冬湯

材料:生熟薏米30克、赤小豆30克、鮮荷葉半張、冬瓜250克、豬脊骨500克、金絲蜜棗2枚、陳皮12克(2人分量)

功效:適宜於熱邪偏盛、濕熱蘊蒸型

做法:豬脊骨洗淨焯水,冬瓜連皮及籽洗淨切件,與所有中藥材、生薑2片及少量雙蒸酒一齊放入煲內煲3小時,加入適量鹽即可。

粉葛鯪魚扁赤豆湯 

材料:粉葛500克、鮮鯪魚1條、炒扁豆30克、赤小豆30克、陳皮9克(2人分量)

功效:清熱解肌、生津止渴

做法:鮮鯪魚去魚鱗及內臟洗淨焯水,用煲湯袋包好,粉葛去皮洗淨切件,與所有中藥材、生薑3片及少量雙蒸酒一齊放入煲內煲1小時,加入適量鹽即可。

竹葉烏梅飲

材料:鮮竹葉30克、烏梅30克、生甘草9克(2人分量)

功效:清熱除煩、利尿消暑

做法:與所有中藥材焯水、加十碗水一齊放入煲內煲1小時,可加入適量冰糖或不加即可。

燈芯粟米水

材料:燈芯草15克、粟米連鬚2支(2人分量)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煩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後放入煲內煲1小時,隨自己口味加適量冰糖或不加即可飲用。

自我保健養生

寒濕體質者不宜食生冷寒涼食物,避免傷脾胃,加重體內寒濕。濕熱者忌偏熱及刺激性食物,如煎炸、辛辣食物,咖喱、榴槤、芒果、龍眼及荔枝等都不宜。有風濕病人忌高脂肪或高嘌呤食物,如肥肉、奶油、動物內臟、海產類等,以免增加體內尿酸,繼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應吃少甜、鹹、酸或少油的食物,宜飲食清淡,選擇平性或袪濕品,適當用茶療、湯療或飲療等食物。多吃蔬果,最好不要存放在冰箱,減少體內濕氣積聚。做適量運動,如緩步跑、游泳、跳舞、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或易筋經等,加強氣血運行和心肺功能及減少尿酸沉積,有助紓緩風濕。運動使脾運增加,肺氣升發速降加L,通調水道,排汗亦能達到袪濕作用。充足休息睡眠及早睡早起。調節情志,移情於興,恬淡虛無,避免內臟受損。居處較高或乾爽地方。潮濕住宅適當使用抽濕機,及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不宜久處,多出戶外行走活動身心。有太陽時把握時間開窗曬太陽。由於各人體質有異,如有疑問應請教專業中醫。立夏已至,願大家能趕上健康的養生步伐。

相關新聞
中醫袪濕與養生 (2016-05-01) (圖)
星之保養:麥貝夷精油減壓養生 (2016-05-01) (圖)
醫訊:「家庭節」齊促進家庭和諧 (2016-05-01) (圖)
醫學解碼:預防中風從飲食入手 (2016-05-01) (圖)
孕婦飲食宜忌 (2016-04-24) (圖)
星之保養:小雪飲豆奶護膚保秀髮 (2016-04-24) (圖)
醫訊:擺脫憂鬱有助心臟健康 (2016-04-24) (圖)
健康小百科:穀雨回溫濕氣重 少吃燥熱料理 (2016-04-24) (圖)
健康小百科:沐浴乳抹全身越洗越乾? (2016-04-24) (圖)
論濕氣為患 中醫如何祛濕 (2016-04-17) (圖)
星之保養:寒底避偏涼食物 陳蕾當歸紅棗補血氣 (2016-04-17) (圖)
醫訊:喝咖啡助防肝硬化 (2016-04-17) (圖)
健康小百科:睡眠或無助提升創造力 (2016-04-17) (圖)
從中醫角度 認識足跟痛 (2016-04-10) (圖)
星之保養:彭家麗米水保濕法 (2016-04-10) (圖)
醫訊:攝取少量朱古力或可補腦 (2016-04-10) (圖)
健康小百科:美國吹健康飲食風潮:仙人掌汁 (2016-04-10) (圖)
靚湯館:老黃瓜粉葛雞湯 (2016-04-10) (圖)
中醫防治黑眼圈 (2016-04-03) (圖)
星之保養:吳日言「四物湯」紓緩經痛 (2016-04-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養生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